• 首展演/日期 2014.06.13
  • 首展演/地點 華山1914文創園區 四連棟

華格納革命指環── 諸神黃昏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入圍理由
此項演出因時制宜的將國內社會運動的抗爭置入於《諸神黃昏》之中,並且因地制宜的將「華山四連棟」內、外,幻化成原作的場域,讓華格納的末世預言活生生的在台北市中心被呈現出來。此「新音樂劇場」或「聲音劇場」藉著自由無羈而有效率的編劇,獨特的視覺設計,以及巧妙的交錯、融混樂音與噪音,共同經營出天馬行空、雄渾壯濶,且具有層次變化的戲劇效果,不只成功的演繹、解構原作,還充份發揚了「整體藝術」的理念。(主筆委員 陳漢金)


關於作品

19世紀末華格納提出「總體劇場」概念,改變西方劇場史以文本作為核心的製作模式,其後,布萊希特運用舞台、燈光、音樂等各元素,創造一個開放辯證和對話的人民劇場;再拒劇團的《諸神黃昏》,則選擇將目光不僅僅停留於演出的「結果」,更及於生產過程本身的反思。歷經八個月「無導演」的集體工作,不同領域的音樂人、劇作家、演員、操偶師及藝術家,彼此帶領性質迥異的工作坊與排練──從讀書會、主題式的自動書寫與拼貼詩到文本的產出、達達的聲響詩、雜沓、器樂即興,到製偶與操偶訓練等等──這一系列工作方式,聚焦於思考所謂「跨越既定藝術範疇」的「跨」與「去導演中心」的多媒體劇場實踐。

《諸神黃昏》的啟始場景為一個開放性的廣場,神話時空的偽318學運街頭場景成為觀眾進場的第一印象;英雄齊格飛則以布偶的形象呈現、被操控、肢解;女武神布倫希德和以砂石車衝撞台灣總統府的底層工人....這些文本與角色上的疊合,透過即時影像拍攝舞台上所進行的化學實驗,勾勒瓦哈拉神殿大火的末日意象,而各種元素被扣合在新音樂(New Music)與聲響藝術交織的非敘事結構之中。《諸神黃昏》所賦予的當代詮釋,以聲音和物件建立一種有助於藝術體驗、主體性、與過去歷史前衛派表現形式借鏡的「媒介」的藝術,對抗資本主義文化中全面社會化、個人主義消亡的同質化力量。


藝術家簡介

再拒劇團全名「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2002年由跨域台灣劇場工作者成立,以劇場、音樂演出、展覽、獨立劇展策畫等各種創作型態推出製作。演出以環境劇場(Site-specific theater)、音樂劇場 (music theater)與詩劇為大宗,亦常見重複、非敘事、意像拼貼與疏離手法的運用,及結合物件、聲音藝術及多媒體藝術之創作。


製作團隊

共同創作 : 王詩琪、吳青樺、張亟米、曾彥婷、黃亭瑋、黃思農、黃緣文、劉柏珊、蔣 韜、鄭尹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