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4.11.01-11.30
- 首展演/地點 TKG+
不舒適的明日
袁廣鳴
年度入選獎得獎理由
影像技術的研究與批判如何成為生命處境的反思。從早期存在主義式的「困頓」、「懷疑」,袁廣鳴的「不舒適的明日」把問題擴延至家國現實。影像薄膜的崩壞、展覽現場的身體警覺意識,與日常空間的災異戲劇性,「不舒適的明日」使關於現實的質問,成為影像與視覺展演美學上思辨的對象,而不僅只是議題的選擇。藝術家以錄像、動力裝置與攝影等不同媒介,成功透過風格化的視覺語彙及影像詩學,將當代關於生存與居住的崩壞、災難的寓意、社會運動中的場域與影像媒介之間的社會關係,凸顯出來。影像即便是「奇觀」的,藝術家終究提醒尚有不可見的縫隙在不斷逝去的時間當中。
入圍理由
《不舒適的明日》一展不僅延續袁廣鳴一貫獨特的創作風格與影像美學,在主題上更強化了探究人們日常生活狀態與生活處境的批判性思考,以錄像、動力裝置與攝影等新媒體跨領域的創作形式,透過風格化的視覺語藝及慢動作的影像詩學,將當代關於生存與居住的崩壞、核能災變的寓意、學生運動的指控等議題崇高化。作品以藝術介入並貼近近年來思變的台灣社會脈動,極具時代性格,且能激發觀者更深刻且更為廣泛的人文社會思考,亦呼應了社會公平正義的話語。(主筆委員/ 邱誌勇)
關於作品
「不舒適的明日」,圍繞著當今生存處境,提出人們「棲居何以如詩」的質問。展覽英文標題為「An Uncanny Tomorrow」,”Uncanny”對應德文為”unheimlich”,其詞根“Heim”意為「家」,”unheimlich”意為:沒有像在家的舒適感所產生的憂懼及不安。
單頻道錄像作品《佔領第561小時》以鋼纜直線拍攝的方式,記錄了年輕學子為了更好的明日,佔據立法院議場的畫面,影像緩緩掃描經由後製刪除的無人議場;聖樂般的背景音樂,是播放速度減半的國歌,議會現場頓時化為教堂,瀰漫著神聖犧牲的氛圍,極度冷靜的影像,欲呈現一種比媒體奇觀更為奇觀的場景。動力裝置作品《預言》,不時發出驚嚇、惱人的撞擊聲,如同錄像裝置《指向》,一群身影及臉孔模糊的人們,以食指堅定地指向觀眾,令人有種莫名奇妙或被迫自省的難堪之感,似乎不斷在提醒觀眾,這激烈的反對理由何在?單頻道錄像作品《能量的風景》以空拍的方式,近乎監控般的凝視,讓觀者如臨權力禁區,影像中的冷漠荒涼之感,彷若夢境中所預見的明日廢墟。
無縫循環的影片《棲居如詩》,呈現著IKEA風格中產階級家庭客廳,從無預警的震爆中,才會恍然察覺,這是個水中場景;爆破除象徵著「毀滅」及「重生」,亦隱喻著人類最安全的居住「母親腹中的羊水」。其作品命名靈感來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在1951年所給的一篇〈……人詩意地栖居……〉 講稿。海德格對於科技的反思及對自然的敬畏,所謂的天、地、神、人的一種和諧共處狀態,放在現今的現實常態中「棲居難以為詩」。
藝術家簡介
袁廣鳴生於台灣台北,是早期台灣錄像藝術的先鋒,自1984年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也是目前台灣活躍於國際媒體藝術界中知名的藝術家之一。1997年得到德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媒體藝術碩士學位,是台灣少數受過正規完整的媒體藝術訓練的藝術家。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