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4.02.22-06.07
  • 首展演/地點 北師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

造音翻土 ──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立方計畫空間

年度大獎得獎理由

這個大獎是對立方計劃空間獨立策展單位的致意,他們對歷史考察和聲音檔案的整理,不但豐富了聲響的歷史層次,更提供了我們穿越當代創作的入口。此具有高度自省能力的社群,透過策展的構想、團隊的組成,以及鋪展開來的論證結構,發展出多線性的史觀,挑戰單一的歷史敘事,解開歷史與當下之間的動態關係。使錯綜複雜的歷史問題意識,得以重新成為辯證的對象。《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再次注目非主流、邊緣文化的價值,使其成為能夠反省主流文化、思考現實的主體,進而追索其遞嬗過程。 


年度入選獎得獎理由 

展覽並不標榜史料文件的新發現,或是既定藝術類型的歷史性整理。「造音翻土」透過對聲響文化生產實踐的重新檢視、辯證,將幾組與本土、常民概念相關的命題再次拋回特定時空下的意識形態、社會關係,使這個以系譜學的方式翻攪主題的展覽,不再停留於特定聲響美學的歌頌,而是實踐者如何以其異質聲響,抵抗、發聲、進而造音的辯證歷程。民族/國家,漢人/原住民,殖民/解殖,鄉土/現代,商業主流/另類獨立,這樣由聲音行動者的思想脈絡軌跡所拋出的命題,在展覽中以感性的聲音文件呈現,成功生造藝術展演的社會能動性。 


入圍理由

展覽並不在標榜史料文件的新發現,或是既定藝術類型的歷史性整理;《造音翻土》透過對聲響文化生產實踐的重新檢視、辯證,將幾組與本土、常民概念相關的命題再次拋回特定時空下的意識形態、社會關係,使這個以系譜學的方式翻攪主題的展覽,不在停留於特定聲響美學的歌頌,而是實踐者如何以其異質聲響,抵抗、發聲、進而造音的辯證歷程。《造音翻土》在一個以視覺為導向的美術館中,將聲響文化以文件與檔案的形式展出,策展的架構提供展品雙重性的閱讀(聆聽):感知對象與概念意識。展覽具體發揮策展即態度、美術館即公共論壇的精神。(主筆委員 郭昭蘭)


關於作品

《造音翻土》這項包括研究、展覽與出版的計畫,企圖提出一種以聆聽經驗為主軸所展開的知識與史觀建構──關於台灣「聲響文化」的經驗考察,並期待以此挖掘出「聲響文化」所可能承載與推展的意涵。

台灣的近代,從日本殖民時期開啟了台灣的現代性經驗,直至戰後、戒嚴與解嚴,這個歷程經過不同政權的更迭,人們得時刻面對各種經驗上、感知上的延續或斷裂。歷史的印記,在人的意識裡於不同時空向度中、感知過程中,構成了複雜而多重的現實狀態。倘若我們將聲響記憶視為一種存在於私密與公共之間的感性經驗,那麼,是否有可能通過聲響的再現、紀錄、文獻與藝術創作的展示,去召喚隱藏在每個人意識裡的歷史感?再者,若我們將聲響──包括音樂與非音樂──視為人類心靈活動的表現形式,那麼,去瞭解從發聲到聆聽之間的社會過程,又是否能夠提供我們另一種認識個人或集體歷史狀態的管道,並進一步引發建構「幽微史觀」的動力,讓我們得以重啟對地方、認同,乃至於時代性的文化狀態的思考?

基於上述的提問,《造音翻土》這項計畫傾向將「聲響」視為一種思想方式的動力,希望藉由「聲響」這種人類的感知傳播媒介穿越時空、超越語言,撩撥起被遺忘的身體感知,反思我們現在的現實生存狀態。


藝術家簡介

立方計畫空間成立以來,立方以推廣當代藝術、深度人文思維、聯繫國際與在地網絡與藝術歷史脈絡為使命,提供台北藝文群眾一個兼具展場與講座、交流、資料庫功能的藝文空間。至2015年4月為止,已舉辦過二十多檔視覺藝術展覽與三十多場系列性講座,並出版相關研究文章與展覽出版品,為台北少數仍堅持以非營利藝術空間的形式經營運作,又具備高品質國際展覽活動策劃能力的獨立空間。


製作團隊

策    展  :  何東洪、羅悅全、鄭慧華 
協力策展  :  范揚坤、游崴、黃國超、鍾仁嫻 
展覽顧問  :  黃孫權 
參展藝術家   :  Floaty、王明輝、王福瑞、朱約信、洪東祿、姚瑞中、張照堂、陳界仁、黃明川、黃大旺、澎葉生(Yannick Dauby)、鄧兆旻、在地實驗、失聲祭、旃陀羅公社
展場設計 : 陳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