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3.12.07-2014.02.08
- 首展演/地點 URS21 中山創意基地
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入圍理由
這項策畫展是由藝術家自組的團體(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積極串聯、在官方機構之外自立營造的交流典範,也是藝術家們在全球化的文化產業進程下謀求自我組織的跨國家連線,無論在展覽組織能力上,還是在作品理念的開方上,都有相當可觀的成績。一方面,它展現了台灣與泰國兩地藝術家們豐沛的創作能量與作品規模,不拘於特定類型的藝術表現如錄像裝置、文件、攝影、雕塑、紀錄片等等;另一方面,在長時間跨國的友誼與交往下,這項交流展跨越了地域、語言與社會的限制,拉出台灣與東南亞(泰國)彼此在資本體系的掩蓋下人文、經濟與歷史的臍帶。這是由藝術家們打開的、一種跨越族裔認同的生命共同體。 (主筆委員/陳泰松 )
關於作品
「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探討如何擴延「地方性」的空間觀念,並進一步在台灣與泰國兩個國家之間,思考一種可能的-可遷徙,搬運的地方性。爬梳當今藝術世界中的雙年展模式到晚近的錄像作品中,一種獨特的旅程和廣泛傳播的流動特質蔓延於晚近的當代藝術創作語境。這不光是全球經濟的供需調整與形式材料效應,而是更深切的在藝術家的創作中,作品的「文件性」:文化、歷史與藝術形式如何交匯為新的敘事結構,並透過這些文本作為思考自身與現下的積極作為。在此次展覽中,藝術家以台灣及泰國的文化地理為依據,發展諸多不同面向的內容,包括台灣殖民歷史、家族記憶、社會身分或是藝術政治等,而泰國藝術家則著重在神話傳說、性別議題等,無論實踐的方式是在實際的還是觀念的空間中,透過連結或重塑不同的文本,逆反地使作品創造出屬於當下的新地方。
台泰交流計畫深化了泰國與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交流向度與內涵,搭建各種溝通渠道的可能性,促成兩地藝術家之間大規模地以進駐以及創作的方式展開對話。這個為期三年包含兩階段的台泰交計畫,對藝術和文化交流於全球化的資本語境中,提出新的工作方案,以藝術家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標繪出新的實踐系統參照點。並提供未來東南亞區域性合作提供了能夠想像及延伸的藍圖。
藝術家簡介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OCAC)是由一群藝術家共同合作組織的藝術團體,成立於2001年,歷經三次空間的搬遷(包含2012年進駐泰國曼谷),目前現址位於台北市士林區,成員有十五人。成員除了各自的藝術創作發展外,OCAC主要以展覽策劃、座談、講堂、出版、跨域合作交流等的運作方式活躍於台灣當代藝術圈,藉由反思創作與當代社會的接合,我們試著提出原創並可供討論的觀點。我們所關注的是,在全球化的藝術情境下,台灣(的藝術)如何反饋與再生產,進而在此過程中審視自己的「當代」;通過對工作空間的開拓,討論一種扺禦資本掛帥的當代生存提案;主動參與多樣的文化實踐,製造思想交流的場景,探戡藝術在現實世界中的作為與它對人們的驅動力。2010年起,他們與泰國藝術家共同發展出的台泰計畫,藉由友誼的串聯,為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間的當代藝術交流模式開啟了一個新的面向。
製作團隊
參展藝術家 : Sutthirat Supaparinya、葉偉立、林其蔚、Wasinburee Supanichvoraparch & 許家禎、Jiandyin (Pornpilai and Jiradej Meemalai)、Thaweesak Srithongdee、邱昭財、黃純真 & 劉又誠 & 劉羽喬、Jakrawal Nilthamrong & Kaensan Rattanasomrerk、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 2012桃花工作營、服裝∕布料暨時尚設計系 Thammasat 大學美術暨應用藝術學院、Preeyachanok Ketsuwan、施佩君、吳建興、Sakarin Krue-On、張恩滿、范曉嵐、劉和讓、Suporn Shoosongdej、許家維、陳嘉壬、李若玫、邱承宏、紀紐約、Alex Face
策展人 :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Jiandyin(Jiradej and Pornpilai Meema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