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2.05.25
- 首展演/地點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亂紅
二分之一Q劇場
得獎理由
本作品建構出不同戲曲形式與其背後文化脈絡、傳統戲曲與現代表演藝術語彙、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等多重框架之跨越與對話,達成了藝術形式與文本意義之間的相乘相加,既是一次完整、精良、卓越的藝術創作,而且呈現人性共通深層的自我認同或質疑,更呼應了當代台灣社會來自於長年政治、文化、歷史背景所造成獨特而複雜的時代處境。
二分之一Q劇場以獨立小劇場的製作條件,長期致力於拓展傳統崑曲現代的生命力,在舞台上展現史詩般的議題,其藝術實驗帶入了基進的前衛性,並成就細膩而成熟的劇場美學。
入圍理由
透過對原著的挪移、剪接,《亂紅》賦予清人孔尚任《桃花扇》全新的主軸和生命。它所關切的,卻是倉惶失所、改朝換代中的知識分子的處境。因為悔恨和逃避,由明入清的侯方域的自我,斷裂為異時空、無法溝通的兩個部分。編導設計了虛擬的「鏡中人」,置入「歌仔戲」元素,讓這種隔閡和衝突,透過表演質地的異化爆發出來。這齣戲生動的寫照了臺灣島做為中國的「外界」,如何艱困而又不稍懈怠的承受漢文化的事實。它不僅提醒、挖掘了本地許多觀眾很真切的文化接受經驗,更投射了今天知識分子面對兩岸分裂的心靈困境。 (主筆委員/林鶴宜 )
關於作品
《亂紅》是二分之一Q劇場第七個作品,首演於2012年5月,以孔尚任的《桃花扇》為底本,透過虛構的「鏡中人」與侯方域的「相遇」,以虛實疊映的手法呈現改朝易代之際,文人士子心中對家國、功名、情愛追尋的迷亂與徬徨。
《亂紅》在崑劇的表演中,史無前例地置入臺灣歌仔戲的表演,藉由兩個劇種在「聲腔、語言、妝扮、表演風格」上的差異,凸顯入清之後,侯方域的自我,已然產生巨大的斷裂。兩者在舞臺上的異質衝突,對於崑劇精緻而嚴謹的劇種本質,是很大的挑戰/挑釁。為了讓兩個劇種的角力得到充分的折衝與新詮,而不只是劇種獵奇的拼貼,編導細心經營,從人物、表演、音樂、情節、空間等各方面著手,深化兩者的對位關係。
藝術家簡介
二分之一Q劇場於2006年成團,但從2004年首部作品《柳‧夢‧梅》,便以裝置藝術與崑曲結合的創新手法,入圍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該劇團之實驗崑曲在結合古典與前衛、視覺藝術創作者、崑劇演員與多媒體設計者等多方合作之下,賦予經典戲曲劇本新的詮釋。
製作團隊
導演:戴君芳
崑曲編劇:沈惠如、朱挈儂
歌子編劇:施如芳
崑曲定譜:楊汗如
歌子編腔:何玉光
演員:楊汗如、李佩穎、吳雙、凌嘉臨、陳元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