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門前有條溪

我校門前有條溪

社區劇場

未來的教室

村落的形狀.

看不見的溪流_樹梅坑溪的祕密達人導覽行動

  • 首展演/日期 2012.05.19-07.08
  • 首展演/地點 竹圍社區+樹梅坑溪周邊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吳瑪悧及竹圍工作室

得獎理由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獲選為第11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因透過藝術實踐、處理永續發展、環境保護並鼓勵社區參與,建立傑出案例。吳瑪悧與蕭麗虹透過這項自發性的計畫檢視文化行動的潛力,經由跨域合作,與居民、政府、專業人士對話,進而產生新類型公共藝術。透過早餐會、溯溪、社區劇場等活動喚醒對於受污染、扭曲、覆蓋河流的記憶和意識。本計畫已出版專業深入的專輯,記錄各階段並評述其複雜性。這項計畫已引起政府單位矚目並可能成為相關實踐者與社區的靈感來源。評審團一致推選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為第11屆台新藝術獎得主。  


入圍理由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是一項由藝術家吳瑪悧以環境探索為課題,結合在地居民、商家、學校以及文史工作、都市規劃以及生態資源等專業工作者,所共同發展的文化行動。吳瑪悧多年來致力於文化行動以及公共議題的探討,除了積極引入關於文化行動和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理念著作之外,更積極投入藝術的行動實踐。藉由為期一年半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藝術家組織社區早餐會、社區劇場、流動博物館、跨界藝術教育以及綠生活探索等一連串的移地性行動,重啟在地社區住民對於環境、生活的關注,並思索藝術介入社會參與的意義所在。 (主筆委員/賴香伶 )  


關於作品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提出 “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 之想像視野,藉生命不可或缺的“水” 這個元素,以及水能跨越邊界、連結彼此的性質,召喚民眾關注我們生活的土地,以及都市無邊無際擴張發展的問題,從而邀請一起想像建構具生態觀的都市村落的可能。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透過跨領域合作,結合在地不同領域的專業,和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者,發展多樣的行動方案,創造與在地居民以及公部門的對話,並且呼應批判教育學的理念,提出 “未來的教室” 構想,與在地小學、中學、大學合作,將在地知識予以再生產,轉化為教/學的內容及方法。


作為擾動媒介的五個主要行動方案包括:沿著樹梅坑溪流域不同地點舉辦的早餐聚會、流動博物館、常駐藝術家、透過植物和水進行竹圍在地綠生活的行動研究與實踐,以及社區劇場。


藝術家簡介

吳瑪悧,策展人亦擔任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兼所長。竹圍工作室致力於推動藝文環境的發展。對內,提供創意工作者實驗的空間與發表舞台;對外,透過研究與國內外網絡的連結,推動藝術與公民社會的對話,建構藝術為社會發展核心的價值。 


竹圍工作室創立於1995年,以獨立自營的方式,開放讓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及團體短期進駐,從事創作、展演、實驗研究、社區發展、藝術教育等活動。2011年正式申請登記非營利組織(北市演藝團體第1158字號)。竹圍工作室扮演文化藝術的交流平台,提供時間及空間,讓藝術工作者及團體的各式創藝能量,在這裡得以發酵滋育,體現行動,讓藝術工作者的各種創意型式在這裡有發聲的可能性。


製作團隊

策展人:吳瑪悧
主辦單位:竹圍工作室
行動展演團隊
樹梅坑溪早餐會:吳瑪悧+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團隊+社區居民
村落的形狀:黃瑞茂、陳正庸、吳文銓、蕭又齊、高鳳鎂、許鈞翔+淡江建築系
我校門前有條溪:蕭麗虹、楊智富、彭筱茵、張偉來、吳忠良、洪維倫、丁美芳、陳建興、王淑玲+竹圍國小
在地綠生活|張惠莉、辛佩津+竹圍國中
社區劇場:容淑華、陳依秀、謝佳玲+竹圍國小自強分校+福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