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1.03.18
  • 首展演/地點 國家音樂廳

NSO歌劇音樂會──希臘悲劇 《艾蕾克特拉》2011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國家交響樂團

入圍理由

被稱為世紀末樂團作品的極致,《艾蕾克特拉》是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最前衛、最具革命性的創作,其編制規模不僅龐大、管弦樂法亦達到高峰。然而此節目對一般樂迷來說不但不討喜,音樂對樂團、歌者更是項極大挑戰,而以音樂會形式的演出尤其考驗製作團隊的功力。
音樂會現場在舞台前方搭台讓獨唱與觀眾縮短距離,再將樂團安排至最後方,讓樂團、歌者及指揮三者有完美的配置;而指揮呂紹嘉更成功地激發了演出人員的潛力及向心力,平衡了強大的樂團及歌唱的音響,並將複雜的音樂帶出細膩的層次博得滿堂彩。一百分鐘一氣呵成的表現,與其認為只是場首演,毋寧說是為樂團與台灣樂壇建立了新的里程碑。  (主筆委員/李秋玫 ) 


關於作品

理查.史特勞斯二十世紀初的「黑色」歌劇《艾蕾克特拉》在西 方歌劇史上是一部具有指標意義的歌劇作品。國家交響樂團在「台灣國際藝術節」中製作這部歌劇音樂會,為台灣觀眾帶來更多元的音樂體驗。由於《艾蕾克特拉》 的編制大、音樂難度高,因此一個樂團是否有能力演出這部歌劇亦有著指標性的意義。國家交響樂團製作演出這部歌劇: 演出者必須完成高難度的合唱演唱,歌者須與110人編制的交響樂音場抗衡,並在希臘悲劇的抒情與戲劇衝突間,完成最好的調度。

《艾蕾克特拉》以音樂會形式演出,搭配視覺藝術元素的展現,利用舞台上方懸吊的投影螢幕,運用意象投影藝術傳遞劇情及情緒轉折,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現視覺藝術無限的可能,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體驗,並打破一般觀眾對於歌劇音樂會形式的刻板印象。


藝術家簡介

國家交響樂團,經過二十多年耕耘,NSO國家交響樂團近百位團員每樂季演出約80場次,從交響樂、室內樂到歌劇,是一精銳、有文化意識的藝術團隊。全本《尼貝龍指環》本土製作、《玫瑰騎士》與德國萊茵歌劇院跨國製作等,更劃下台灣音樂史上的歌劇製作記錄。


製作團隊

指揮 : 呂紹嘉
艾蕾克特拉  :  克蕾兒.普里姆蘿絲(Claire Primrose)
克莉丹奈絲特拉  :  維多莉亞.利文顧德(Victoria Livengood)
克莉索緹米絲  :  丹妮耶拉.哈勒瓦許(Danielle Halbwachs)
奧瑞斯特  :  斯戴芬.海德曼(Stefan Heidemann)
阿基許 :  賀伯特.德倫波伊(Hubert Delamboye) 
視覺統籌  :  黎煥雄
合唱指導  :  杜黑、古育仲
台北愛樂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