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05-11-19
- 首展演/地點 國家戲劇院
狂草
雲門舞集
得獎理由
雲門舞集的《狂草》,引書法進入舞蹈,用當代藝術視野詮釋古典美學傳統。演出糅合太極、武術、天籟等,創造出令人讚嘆的舞蹈作品,成就了圓滿飽足的創新美學。《狂草》消弭了徐疾、動靜、高低、開闔的物理性差異,超越了剛柔、虛實、聚散、內外、東西的對比辯證,進入一個有法無法的境界,是『行草系列』發展成熟之作。編舞家在對舞蹈語彙持續長期的探索中,獲致無可比擬的成就,是立足台灣、盱衡國際、上接古人、下啟未來的一座重要指標,無可置疑。
入圍理由
《狂草》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行草》系列的第三部曲,是舞團累積了近十年以來,引進太極導引與武術訓練的成果。作品整體構思完備、結構清晰。無論是資深或年輕一代的舞者均表現亮麗。舞台設計理念與技術也經過創作團隊歷年來對中國書法的鑽研甚至對紙與墨的研發,設法掌握墨汁在垂直的棉紙上所呈現的流動與線條。音樂編創方面,繼《行草》委託中國大陸作曲家瞿小松的音樂,以及 《行草 貳》中所運用西方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前衛作品之後,這次邀請兩位中生代的港、台音樂家沈聖德與梁春美,到大自然收錄禪聲、浪聲、與風聲等留有許多空間感的聲音,再加上最具有現場感的舞者人聲與擊地聲。
本作品可以說是台灣近年來,針對東方身體技巧結合西方舞蹈的經典,以難得的「純舞蹈」風格,獲得2005年台新藝術獎觀察團的肯定。(主筆委員∕林亞婷)
關於作品
「狂草」是林懷民在「行草」、「行草 貳」之後,繼續由書法美學汲取靈感所編作的「行草三部曲」終結篇。經過多年的磨練,雲門舞者更純熟地掌握了這項從書法美學延伸的動作語彙。頂天立地的巨幅宣紙是「狂草」的唯一佈景。演出過程中,墨跡浮現,在紙上恣意地渲染流轉。舞者在紙墨間穿梭舞動,與蜿蜒的墨跡虛實對應。延伸狂草師法自然的精神,舞蹈的音樂以大自然的音響為主要素材,蟬聲、鳥鳴、水滴和浪濤,交織成充滿呼吸與悸動的氛圍,而舞者出自丹田的吆喝與跺腳踩地的重音,彷彿是書法中的頓挫,使整個劇場成為能量吐吶的場域。
藝術家簡介
雲門舞集,一九七三年春天,林懷民以「雲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三十多年來,雲門的舞台上呈現了一百五十多齣舞作。古典文學,民間故事,台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雲門舞碼豐富精良;多齣舞作因受歡迎,一再搬演,而成為台灣社會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製作團隊
編舞 : 林懷民
音樂 : 沈聖德、梁春美
構思 : 林懷民
技術顧問 : 王孟超
圖像研發呈現 : 洪韡茗
紙墨研發 : 中日特種製紙廠、工研究化工所
燈光設計 : 張贊桃
服裝設計 : 王世信
舞者 : 李靜君、周章佞、王維銘、邱怡文、黃珮華、溫璟靜、楊儀君、汪志浩、宋超群、堂國峰、蔡銘元、林姿君、周偉萍、蔡慧貞、蘇依屏、林佳良、曹桂興、黃旭徽、沈怡彣、楊凌凱、劉惠玲、王立翔、余建宏、黃志雄
攝影 : 劉振祥、林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