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03.10.07-11.30
  • 首展演/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

漫無目的─王德瑜個展

王德瑜

入圍理由

以單一的材料,簡潔的形式,自由無牽掛的意念,重構空間的機能性格,在作品與觀眾之間,創造一種輕鬆自然卻緊密互動的關係,使階段性的表現型態達到飽和,為觀眾做全力的拋出。介面摸索藉由身體投入,從社會的交往到個人身體內在的探索,創造了觀眾歡愉的空間,視覺形式具趣味性之外,媒材本身也充滿創意開發,並將展覽空間與作品的區隔徹底顛覆了。


關於作品

談到王德瑜的創作,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她的氣囊裝置。它通常是由布幕包裹,充氣而成,蘊含著一種造型的張力,並引導觀眾不斷移位,在它的內外空間進行種種觸探與遊玩。這是它律性與他人參與的空間營造,體現了當代藝術理念一項重要的轉折。在此當中,「膜」始終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它不僅是造型上的課題,更重要的是把我們帶往當代主體經驗的想像上。

首先,「膜」瓦解了父性的視覺專制,把觀者經驗導向母性的觸覺世界裡,因為在視覺上,「膜」固然是內外的制定者,但本身在觸性上是無內外可言的;它雖然使內外結構化,卻無礙於它本身既有的渾一狀態。換句話,「膜」不是居於兩者之間,而是它本身就是純粹的「之間」,它是表層的觸覺引導者,而且還發展成一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記號,我們由此可看到王德瑜作品的豐富寓意:這是從身體的膜組織到當代科技的「介面」操作。(文∕陳泰松)

入圍感言:謝謝那些在我的作品中感到享受的觀眾以及評審們。也謝謝所有在我任性的創作過程中忍受我並協助我的所有工作人員。


藝術家簡介

王德瑜,1970生於台灣,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王德瑜的作品一向訴求簡單的概念,嘗試用極簡的媒材探索空間的存在,進而思考人在空間裡的存在形式與狀態。1990年起,她開始運用不同的材料形塑空間,這也成為其創作中最主要的動機。這一系列以作品序號為標題的創作,轉換空間與人的主客體關係,讓身體的感官經驗取代視覺經驗,提供觀眾參與作品的互動體驗,在互動的機制裡築構一個共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