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226
- 刊登日期 2012-02-26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孫家璁
新藝見-走進一段台灣音樂創作的迴廊 評「當代臺灣豎笛作品展演」
本月九號在台北國家演奏廳所進行的音樂會,正如其名「初春-當代臺灣豎笛作品展演」一般,與其說是一場單簧管的演奏會,不如說是一場台灣作曲家們的創作發表會。
西方古典音樂發展在進入了19世紀中後期後,隨著整個歐陸的政治勢力轉移及交通運輸的便利所帶來的更多交流,在音樂創作上也更顯得多元。「浪漫樂派」發展的主導權至此不再只受限於德奧體系下的作曲家們,而是呈現多地域的百家爭鳴盛況。這個現象一路延續到二十世紀的上半段,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像是法國的德布西、拉威爾;西班牙的法雅;芬蘭的西貝流士;瑞典的葛利格;捷克的史麥塔納、德弗札克;還有匈牙利的巴爾托克等等,他們的音樂風格鮮明,或更應該說其音樂中所展現的地域風格鮮明。這種融合傳統德奧系的音樂語言與當地流傳民謠曲調的手法,也深深的影響了音樂創作發展較晚的區域如美洲及亞洲,也成為這些地方的作曲家們在創作時指引出了一條明確的路徑。
這種形式的作曲思維特別會表現在50-70年代的臺灣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上,像是本場音樂會中由許常惠和賴德和所分別寫給單簧管和鋼琴的奏鳴曲,及郭芝苑的小奏鳴曲皆帶有如是的風格。許、賴兩位老師的作品大體是「西體為台」,在西方的語言架構上,加入台灣在地的音樂元素;郭芝苑的小奏鳴曲則是以「南管」曲調為核心,但用西方的樂器來作轉化呈現,兩種手法雖然不一,但概念都相同,那就是希望能在當時普遍對於西方音樂認同度比較高的臺灣社會中,透過西曲的外相,注入在地音樂的靈魂。
這樣的創作精神在80年代後有了變化,我們可以看到越多新一代的作曲家們不再藉由「組合」或「套用」的技巧來印證自我或地域的存在感,而是尋求更深一層的「融入」。像是潘世姬在1996年所創作的這首《型》,音樂的目的是在展現單簧管這項樂器多變的聲響效果;林進祐的《竹林中的精靈》則是以敘事概念為主體的一首作品。而現任師大教授的李和莆,不論是在改編的通俗民謠《花系列》或是在自己原創的《兒時記趣》中,都展現了其成熟且帶有特色的作曲技巧。在不需要刻意的加入民謠元素的安排下,以作曲家自身回憶所寫成的《兒時記趣》,依舊能牽引起有在同一塊土地生長下經驗的聽眾們的共鳴,當中所描寫的各項生物,不論是青蛙、蜻蜓、還是蝴蝶、螞蟻,雖不見「臺灣」在其中,但卻是道地的「臺灣原生」。
一場音樂會,走過一段臺灣作曲家的創作聲廊,演奏家的表演好壞已是其次,那一段創作者們的熱情與執著,始終在心田底迴響不停。
作品:《李慧玫豎笛獨奏會─當代台灣豎笛作品》
時間:2012年2月9日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