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文化快遞 No.143
- 刊登日期 2012-03-21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謝東寧
評《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一部家族生命史,宛如時代的縮影
詹宏志說,陳俊志的小說《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是一本「勇敢而哀傷的書」, 作者在書中大都以第一人稱,毫無顧忌地大膽暴露自己的私密,家族漂流、同志情慾,配合大量的照片輔佐,彷彿帶領讀者,栩栩如生地走過那個時代、那些人,這是作家用文字拍攝的家族紀錄片,也是紀錄片導演懺悔式的文字告白,兩者都屬於陳俊志,而也正因為這一切都是如此的誠摯真實,讀者的心緊緊地隨著扉頁上的動人文字起伏。
要將這本書搬上舞台,那就更複雜了。過去劇場的中心,曾經是劇作家、演員,進展到了今天,已經讓位給導演,而演出內容的文本,也不只是文字的劇本,還包括舞台上各式元素的展現,故事、表演、舞台、燈光……, 這點對於90年代小劇場出身的導演黎煥雄,顯然並不陌生,甚至成為其風格的重要表徵。
當年這批思想前進的劇場文青們,透過各種管道,大量吸取國外劇場資訊理論,後現代、解構、拼貼、後設,舞蹈劇場、羅伯威爾森……,也不管消化與否都以臺灣人的打拚精神,立刻轉化於簡陋劇場中實踐,而這股理想性的生猛活力,也捲起了當年激進前衛的小劇場運動風潮,然而多少年過去了,歷史的塵埃很快喚醒遺忘,小劇場運動消失了,但是河左岸的黎煥雄還在。
日前在「2012 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的舞台劇《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是人力飛行劇團的一個製作,也是當年小劇場世代發展到今天的一個指標性成果,看那一代人的年輕氣盛、桀敖不馴,如何世故地迎接今天廣大的市場與大眾。是的,從不滿百人小劇場到超過千人的國家劇院舞台,劇場的思維是必須調整的,但偏偏創作這件事,魚與熊掌很難兼得,導演黎煥雄始終在理想與市場、藝術與通俗的鋼索中艱辛行走,尤其是活在臺灣對藝術行業的「小政府」現實中,藝術家無可避免地必須隻身迎戰,資本社會這個龐大變形金剛,作品要賣錢、要賣錢、一定要賣錢。
改編劇本 搬上舞台
幸好黎導在二十餘年的劇場經驗中,早已累積全面的技能與一個有默契的製作團隊,這齣戲改編自感人且暢銷的同名小說,其實已經有一個相當好的開始,但導演的企圖可能並不只如此。從文學改編至劇場,是黎煥雄的劇場特色之一,早年的他也寫詩, 並改編過包括陳映真、安部公房、契訶夫或駱以軍的小說成為戲劇,但是信奉「作者論」的導演,並不會照本宣科搬演原著,他會將這些材料轉化為個人(創作者)對於劇場、生命的終極關懷,所以作家米蘭昆德拉說,一個作家終其一生,其實是在寫同一本書。
身兼編劇的導演將原小說的龐雜,整理化為「無父」與「無家」上下半場,故事的敘述的角度,也從陳俊志轉換到19歲早逝的姊姊阿敏(萬芳飾),由她如鬼魂幽靈般,串連整個家庭一個個寂寞的故事和孤獨的角色;爸(朱陸豪飾)媽(王琄飾)因為負債潛逃美國,留下4個小孩(王安祺飾妹妹Rose)在臺灣由阿嬤扶養,臺灣非法移民的不適、失去親人的小孩之成長迷惑,破碎的家庭和同志(金勤飾陳俊志)的情史(大慶飾情人老羅),及姊姊最親密好友小迪(楊麗音飾)與家庭的故事,除了這些角色,導演還安排了一群約8人的歌隊,由他們運用肢體與扮演,來加強劇場故事氛圍及角色內心風景。而場景的舞台上方醒目地橫列了1張大螢幕,螢幕下是一座鐵橋,這張螢幕有時成為電影膠捲,兩旁的鐵架樓梯宛如紐約,遠方是一畝蘆葦河岸,這個舞台寫意地將臺北紐約連結,在大環境底下的,是一座剖開第4面牆的房子,觀眾目睹這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導演帶給觀眾的思考
原本可以濫情的故事,導演像雞尾酒般混合各種形式,角色大量的詩意獨白、夾雜著舞蹈劇場、意象劇場的風格演練、幾個重點場景的寫實表演、兩首夏宇填詞的歌曲(萬芳演唱)、甚至暴露劇場本身的後設手法,於是故事在疏離中更深刻進入情感,導演要觀眾思考的,不只是陳俊志的故事,而是超越時代性的,關於你我的寂寞和孤獨, 也是一場關於愛的故事。 不過形式到底是容器,內容才是與觀眾溝通的主角,這本〈割骨剜肉〉(詹宏志推薦序)的家族故事,如何不被形式限制, 「劇場性」地活在大舞台上,恐怕才是劇場導演還給原著作者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