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326
- 刊登日期 2012-03-2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郭亮廷
中產階級的靈擺實驗 ─ 評《降靈會》
圓形舞台的上空垂下一個靈擺,無獨有偶劇團的《降靈會》要測試的是誰的靈魂?從劇情來看,女作家自殺前發函給好友,邀請他們三年後參加自己的降靈會,那麼偵測的當然是前來赴約的人們和鬼;就劇場手法而言,降臨的鬼魂以偶呈現,巨大的靈擺便成為嚴峻的指標,要求人偶同台能夠引發靈魂的振動,可是談何容易?
導演鄭嘉音向來擅長經營視覺意象,這次除了人偶同台,她還以書為物件,發展出具有超現實意味的肢體表演,表面上打斷了劇情,其實觸動了劇中人的潛意識。例如女作家以偶的形體降靈之前,我們只聽到她在空氣中飄蕩的聲音說,寫作本身就是無休止的降靈會,靈感就是跟作者糾纏不清的鬼魂;同時,場上遊走的演員把書舉到面前,頁面朝向觀眾,手指用力的扒開書頁,彷彿扒開的是自己的臉。另一段,女作家說她做了一場噩夢,夢到三名警察牽著狼犬在穿越邊境的列車上巡視,只見演員咬著書在地上爬行,紙張顫抖的聲音變成兇狠的狗吠,書變得充滿攻擊性,好像書會咬人。
這些意象式片段的好,在於表達了女作家生前被打造成一個驚世駭俗的文學女巫,夢卻把她還原成一個最平凡脆弱的人。本來,夢是最可怕的,再勇敢的人也會被自己的噩夢嚇醒,因為我們是毫無防備能力的面對夢裡的恐懼。但是反過來說,面對現實裡的恐懼,我們是充滿戒備的,就像私底下心力交瘁的女作家在公眾面前總是表現得心臟很強。問題是,這齣戲捕捉到夢裡赤裸裸的恐懼,但是對於現實裡被遮遮掩掩的恐懼,卻顯得缺乏掌握。
看看來參加這場降靈會的是什麼樣的人:女作家的出版商兼情人、從小跟她一起長大的女明星、還有她的女管家。換句話說,他們是最懂得情緒管理的中產階級,和比中產階級更內斂的、服侍他們的人。前面提到人偶同台,其實中產階級如此擅長修飾自己的情感,他們就是自己最好的偶和操偶師。然而,舞台上的演員似乎一直處在情緒激動的狀態,降靈前不見他們對於掩飾恐懼的手腕,降靈後也不見他們克制自己不要失態的身段。反之亦然,正因為又害怕又期待的情緒沒被壓抑,等到真的見鬼了,情感爆炸得再猛烈也不像是真的。
戲末,女作家說她在一個薄霧瀰漫的早晨寫了這本書。這本書是哪本書?是不是說,剛剛發生的什麼自殺、降靈和恐懼都是假的,只不過是沿著舞台周邊圍成一圈的暢銷書裡的其中一本?這大概是這齣戲最有趣的地方,它一直在說自己可能在說謊,就像女作家說她拒絕溫柔,使用的卻是最軟綿綿的文藝腔,說她寫不出來,修辭卻極盡雕琢之能事。這是典型中產階級的語言,虛虛實實,演員卻表現得過分認真,甚至比觀眾更早掉進了語言的陷阱。話說回來,如果連這齣戲自己都迷失在自己施放的語言迷霧裡,它又如何能像舞台上那顆下降的靈擺,深入層層謊言底下的恐懼,偵測靈魂的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