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415
  • 刊登日期 2012-04-1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孫家璁
不只是用京戲演莎翁

     說句老實話,這年頭如果只打著「跨界創新」,或「中西合併」的口號,已經無法再為一齣戲劇製作增添太多的宣傳效益了。然而,若是以為國光劇團的新作《豔后和她的小丑們》只是一部「如此」之作,那也只能嘆息它成為當今浮濫口號下的不幸犧牲者了。

     用京劇唱腔和戲法詮釋莎士比亞的著作,自然是一種跨界與融合。不過,真的讓觀眾有機會理智的分析何者為西、何者為中的情境,恐怕只停留在那開端的序曲及主要角色的初登台,而隨著演出的進行,很快的就會進入編導所安排的戲劇世界中,再也分不清兩者的界線與差別。

     整齣戲最大的亮點當然還是在女主角-京劇名伶魏海敏女士的身上,但在談她之前,不得不先提一下編劇紀蔚然先生。改編莎翁的著作成為任何一種形式的戲劇演出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別說要用京劇的手法來演出。然而紀蔚然在此劇的改編上作得更多,絕不僅是只有刪減、重編,而是解構與重組,並加入了多重敘述的概念。除了豔后、大將軍安東尼,和羅馬皇帝屋大維三人的主戲之外,另外安排了說書人、占卜者、導助等新編角色,這些看似是本劇中扮演「小丑」們的人物,也的確以一種近乎戲謔的方式被呈現出來,但其實他們或許才是整部戲中最不丑角的人,因為藉由他們的表演,不但「嚴肅」的交代了無法被放入主劇中的各樣背景情節,且為有著距離感的觀眾、京劇與歷史名作之間,相互的搭起了溝通的橋樑,讓跨界合併的概念,在過程中漸漸模糊了起來。

     要說在演出上,《豔后和她的小丑們》是一齣為魏海敏量身打造的戲也不為過(若不是,也只能說她的演出太過搶眼)。也許是還有著她早幾年獨角演出《歐蘭朵》的印象,由她穿著西洋服裝唱著京戲不但沒有造成任何的衝突感,反而有種理所當然,自然也就削弱了京戲與西方戲劇之間的差別性。豔后克莉奧佩特拉個性中的收與放,魏海敏詮釋的絲絲入扣,或以動作、或以表情、或以唱功,都足以展現她不單只是台灣京戲界中的第一旦角,更是一位極為傑出的戲劇表演家。

     照著劇名,這齣戲中理當除了魏海敏所扮演的豔后之外,其餘的角色都是某種程度的「小丑」,大將軍愛美人棄江山是小丑、皇帝搞權謀不解風情是小丑、結拜兄弟、通報使者、侍女、還有戲外戲中的角色都可以是小丑,當然豔后身旁的丑角自然是小丑。那看戲的觀眾呢?分不清何者西、何者中、何者是戲、何者又是戲中戲,不也是小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