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雜誌第236期
  • 刊登日期 2012-05-01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蔣伯欣
2011年度觀察報告 視覺藝術類 ─ 百年孤寂

「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2011年度觀察報告 ─ 百年孤寂

回顧「建國百年」一年來的台灣當代藝術展覽,藝術工作者在絢爛中各有起伏,策展人的論述場域互有消長。以下的敘述,是以個人參與去年整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團工作所做的嘗試性疏理,並綜合、彙整其他觀察委員的共識/異見而成,盼在「台新藝術獎」第十年提出一個可能的脈絡。

中堅輩整齊成熟,新世代反轉生命敘事

本年度優質的展覽中,以藝術家個人舉辦的個別發表為多,其中容或有策展人策劃之個展,然最終呈現的成果,仍聚焦於藝術家身上,策展觀點不易凸顯。以最終評選出的提名展覽來看,約可概略分為兩個世代而論。

中生代藝術家個展的表現最為穩定,其作品與展陳形式均相當成熟,多為藝術家延續此前系列發展之階段性代表集成。如袁廣鳴「在記憶之前」、王俊傑「若絲計畫」、陳順築「殘念的風景」、蔡明亮「鍋爐裡的劇場」、陳慧嶠「情欲幾何」、涂維政「視覺戲法」、劉肇興「血誌異浪」、潘大謙「閃燃:發酵的皮膚」、陳浚豪「蚊釘山水」、顏頂生「從最初開始」、盧明德「新山海經」等,構成本年度視覺藝術類提名展覽中,質量皆為最堅實的一層,成果豐碩。

中青輩以降,乃至於更年輕一輩的藝術家中,饒家恩「Rem Sleep」展、陳依純「無機城市」(特別是《再見小工廠 – 三頻道版》受到觀察團的矚目)、吳長蓉「家興」、黃博志「清水里147號」、吳其育「蒼蠅疤:一萬個存在」等個展呈現了對社會體制的高度反省與批判。近年來,藝術界曾經盛行的「微」、「弱」「軟」等年輕世代敘事,在本年度或提名展中,反轉呈顯出年輕藝術家藉自我或他者的個別生命狀態,反思其介於台灣種種例外狀態的集體生命情境,縱然這是經提名團、觀察團評選的結果,或只能視為藝壇的一個切片(尤不能反映市場的新世代品味)。然而若宏觀而論,此一趨向未嘗不是新世代擺脫過往窄化於自戀論述的可能,觀察團仍欣見此等發展,值得期待。其中,最受到觀察團矚目的藝術家饒家恩「Rem Sleep」個展,觀察委員陳宏星是如此陳述的:

作品以類紀錄片的形式,讓離鄉者述說自己惡夢裡思鄉與憂慮的變體。在三組螢幕並置的安排下,這些異鄉人穿梭於現實(醒)與夢魘(睡)之間;但或許所謂的「之間」並不存在,對於台灣社會底層的這些「他者」而言,現實即夢魘。雖然《REM Sleep》的形式是極為簡單的陳述呈現,但還有什麼內容是比離鄉的心酸更觸及人心的呢?

饒家恩的個展,結合了策劃性的行動與影像媒體,也反映出當前台灣當代藝術的某種實踐路徑。

視覺性與新媒體

以視覺形式而論,本年度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展覽形態,則是聚焦於視覺媒介的探討。其中,袁廣鳴「在記憶之前」個展作品與展場感官呈現難得的準確搭配,是觀察團極為肯定的重要展覽。

而年輕一輩的藝術家中,曾御欽「漸進式序曲」、劉文瑄「我無法告訴你」、張騰遠「視訊大盜之境外冒險」、蕭筑方「有什麼事嗎?」、郭芃君「讀」、王雅慧「新的一天又一天」、豪華郎機工「游泳適合複三拍」、郭奕臣「光年」,以及黃海欣在台灣的首度個展「無言的結局」等,多從既有的個人風格中,於此次個展翻出新的作風,尤其在探討視覺性的詩學與政治,以及跨領域實驗上,皆有優異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也有頗多獲得補助的中、大型數位媒體聯展,如「『性別、身體、科技』數位藝術展」等多項呈現盛況的聯展。然而,觀察團也留意到,企圖以群體結盟、或史詩立論的新媒體大展,亦有可能在「百年」之際官方的挹注下,流於表象式與活動性的集結,不易聚焦於更具學術性的主題,最終可能形成了局限與疲乏,反而不如小型策展的精緻、深入。這也是為何最終提名、與未獲提名的新媒體展覽數量之間,呈現頗大反差。

此外,觀察團也發現,公辦空間過去提供新媒體的展場空間既有型態,可能造成了策展人構想新媒體展演在策劃執行時的頗多限制,如王柏偉、陳豪毅策劃的「糾結:數位藝術的群聚生成」,以及科技藝術中心的軟硬體部分,公部門或須更加注意新型態創作所需展示介面之更新。

空間、治理與行動

近兩年來房價飆漲,城市景觀/奇觀再造愈烈,空間與文化治理課題,已成為備受藝術家關注的焦點。本年度,又在總統大選的催化下,使相關的環境議題更為發酵。本屆入圍展覽中,姚瑞中與失落社會檔案室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劃」,即被觀察委員陳泓易評述為:「以彷彿日常生活的細節照相,卻串聯拼貼成一個巨大的張力,具體達到擾動社會發人深省的效應」。陳泓易並稱許這個計畫,有機會超克淪為以藝術之名的政治行動、被消費架空的商品行為,因此他推崇「姚瑞中與其團隊以一種文學書寫的策略,在精微的日常敘述中,卻能深入到一般行動者無法企及的程度,從中折射出複雜的隱喻,進而凝聚出深刻感人的詩意」。

同年類似的展覽中,有以行動為訴求的展出,也有以觀念性行為表現的作品。其中,觀念性較強、展陳方式較具實驗性的是由忠泰建設贊助空間的「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以及由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策劃的「台北那條通」展,兩者都搭配了工作坊等系列活動,後者又與該局在台北不同地點設置的城市再造空間,形成了本年度意象鮮明的城市之壑。

有趣的是,此類結合藝術實踐介入空間的作法,在台北以外的城市(特別是台中、台南等地)卻呈現相當不同的氛圍。不同於觀念性的論辯,實驗性的形式模型操作,中南部城市卻直接以沒有太多概念術語的再造生活模式為主(如近年來頗被關注的「老屋新力」計畫)。而創作者與策展人,也有台中忠信市場的藝術空間實踐,或如關注台南空間美學多年的郭芃君,本年度在知名的草祭二手書店旁咖啡館推出了「讀:台南個展」,皆與台北較嚴肅的空間議題走向不同。

而上述藝術介入空間的倫理議題,也在本年度呈現更加矛盾的方向,政府、建商主動藉由提供展覽空間,以換得藝術家展演的文化資本而獲益,最終是否符合藝術行動者的理想,亦為仍在發展中的課題。

無論如何,此類展覽也呈現出近來台灣當代藝術愈趨向重視「事件」、「過程」的策劃方式:如黃建宏策劃的「渾變:台日交流展」,呈顯出優秀的美學工作者於策展實踐中一貫重視的事件性,係以長時間的過程導向、而非一次性的展陳作為發表終結。另一個類似的作法,是由李俊賢率領、蔣耀賢等策劃的「新台灣壁畫隊:2011台灣移地創作計畫」,帶出了藝術家李俊陽「先仙仙:福浪共開花」個展的特殊性,對此,觀察委員林平基於對藝術家長期以來的深刻了解,提出了極為有趣的觀察:

「浮浪郎」妙工李俊陽,從電影看板畫師和布袋戲雕刻入手,⋯這只是他生命哲學發展歷程中的推浪,看似不經意地隨緣,卻是在日常中結緣,持續醞釀他個人創作的隱流,進而遊走連結,顛覆「遊手好閒」的價值觀,鼓動台灣庶民社會中玩樂自在、無目的性的勞動美學。這次涵蓋在「白屋事件」中的個展和「新台灣壁畫隊」的發起與全程參與,全面性地開展他的創造性實踐和長久以來在學院外建構的知識體系,讓本土文化中「仙」般的生活意念,著實地演練在當代生活的行動中,以文會友,但求「呼好塗」,弔詭地成就了海島文化、另類的文人美學。

這些需要長期觀察、田調實踐、移地發表的相關策劃,尚有「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計畫」(仍未結束)、陳愷璜的「無能者生產紀事:麻英金沖子」發表計畫,以及前述饒家恩「Rem Sleep」個展之計畫等,都值得未來持續關注其結果,以一年為期的觀察團,尚不足以評判上述計畫。

此外,本年度提名的策劃群展亦有可觀之處,「活彈藥」、「流感疲勞」、「大風景地:暫時這樣」均試圖呈現新世代藝術家的創作觀點,但整體而論,此類策展較屬於敘述藝術家群體的某種趨向,個別藝術家的創意實踐不易在略帶模糊的標題下被凸顯。相較之下,吳達坤策劃的「後民國:沒人共和國」,則是歷屆台新藝術獎來最具觀眾緣的策劃群展,其中,藝術家的個體性亦被適切地彰顯。此展一路從提名階段,就以最高票過關斬將,實令觀察團很難忽視這個具有高度「民意基礎」的候選人。觀察委員陳宏星形容此展是「以戲謔為刺刀、詼諧當子彈」所建立的「藝術烏托邦」:

在奠基於過往歷史與文件的礎石上,藝術家們打造了介於童話與神話的國度,提供給中華遊魂一處無法安眠的居所,也讓過往的遊客有了一次難以抹滅的鬼屋經驗,驚悚中帶亢奮地,與民國之屍體進行了一場主體探索的遊戲。

此展以世代差異與史觀,提出了近年來已略顯沉寂的國族議題,加以策展人原為藝術家的豐富創作經歷,細膩地處理了展示的各項細節,呈現了一定的水平。然而,這只是策展人吳達坤的初試啼聲,未來,如能再深入提出此一重要命題的相關學術性論述,更令人期待。


小結

由於「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主要觀察的是展覽,整體而論,本年度的策展又有幾個現象,是觀察委員們所共同關切的。

首先,非常弔詭的是,傑出的策展不易出線。除了本年度最為叫座的吳達坤之外,也有資深策展人吳瑪悧的「樹梅坑溪行動計畫」,優秀策展人呂岱如「不可小覷」是本年度針對三一一核災所做極具議題性的策劃展、策展人鄭慧華則將策展轉為立方空間的持續性計畫、就在藝術空間所策劃的「Listen! 《多多益善》實驗計劃」等。這些計畫皆具有強烈開拓當代藝術疆界的實驗性,卻不易受到外界重視,可見展示與推廣方式仍是在論述、概念發想之後,必須嚴肅關注的策展面向。

其次,相較於上述當代藝術案例,其他較特殊的個案也非常值得進一步探討,但提出此類展覽,並不意味著這些過往被視為台灣當代藝術較冷門的類別,需要被保障,相反地,觀察團反而認為這些入圍的展覽,展現出近年來個別藝術家耕耘有成、或另闢蹊徑的特點。諸如黃文英「層疊/隱略」、康雅筑「之於覆蓋」、峨冷.魯魯安(安聖惠)「生命記憶的碎形圖  靜靜等待」等。尤其,在攝影領域,新一代的陳伯義「窗景Outlook」、許哲瑜「Floating/adj」、吳政璋「台灣美景」、侯怡亭「複體」等,已逐漸成為素質整齊的一整個世代氛圍,值得有心人持續關注。

無論是建國百年的喧囂,或是台新十年的豐收,二○一一年,「台新藝術獎」仍舊在喧囂中尋找最獨特、孤寂的藝術心靈,期待著下一個當代藝術創作與策展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