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520
  • 刊登日期 2012-05-2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謝東寧
都會男女的潛規則

從文學改編劇場看似方便,但兩種不同媒介的轉換,最終還是要回歸劇場本質,也就是說,如何讓文字堆疊出來的精神,活在劇場演出的當下。來自馬來西亞的劇場工作者高俊耀,持續改編香港作家黃碧雲《七宗罪》中的各個章篇,從《憤怒》、《饕餮》到近日演出的第三號作品《懶惰》,一貫使用相當有限的小劇場資源,卻可以讓文學改頭換面成為嶄新的劇場演出,深刻、甚至更深刻地(加上導演觀點),將原著精神(並非只是故事)傳遞至觀眾的心中。

     「七宗罪」概念來自中古時期基督教對於人的原罪探討,人必須克服原罪以免死後下地獄,但是這種純樸時代的理想世界思考,在今日卻面臨嚴峻的考驗--假如今日掌握世界的上帝,不是善良無私的基督耶穌,而是愚蠢的社會階級與無所不在的資本主義,那麼這些「罪」,還只是要求個人來承受嗎?

     《懶惰》反過來談的是現代社會的勤勞,一個努力工作小有成就的中高階主管男子、一個滿心尋找未來的女祕書,及追求女祕書的勤奮工讀生,這三人代表三種社會階級,他們都在龐大社會體系中,扮演著小小螺絲釘角色,但他們透過工作卻開始使自己對自己的情感麻木,冷漠、傷害、絕望…終於放棄自己,於是最後全劇以工讀生的跳樓做為結束。

     但如此殘酷的故事,卻冷靜地在簡潔的劇場中發生。舞台設計在地板上用細沙撲成一個城市的剪影,隨著演出演員的走動,城市的形象變得越來越模糊,三個穿黑衣的歌隊演員擔任旁白、次要角色扮演及語言音律的伴唱。而在籠罩全劇的電子音頻中,演員在舞台上直接更衣變換角色情境,沒戲時坐在側台椅子上,和觀眾一同觀看這個事件的發生,但最精彩的還是表演的形式。

     導演節制、準確使用演員的肢體與聲音,並用「動」與「靜」之間的肢體反差,以營造更豐富的劇場能量,譬如幾場關於男女的做愛場面,導演安排兩人寫實性的肢體停格,配上寫意性聲音、語言切入,表現出的不只是性愛,更是背後的慾望與權力關係。這種手法一樣利用在不斷出現的用餐場面,簡單的兩把椅子,甚子是空椅子,用身體雕塑出的慾望場景,讓觀眾不斷地進入演員角色的身體感受。同時演員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經理(黃民安)冷血到底的絕情形象、女秘書(彭子玲)在遭解聘前後,對於人生光明/絕望的細膩刻畫、工讀生(王肇陽)在追愛不成、瘋狂前後的適切表現,使全劇始終維持著飽滿張力。

     小說家黃碧雲筆下的《七宗罪》,將現代社會描繪成沒有出口的地獄,而高俊耀精彩的劇場語言,卻讓我們在絕望中,仍然可以見識到劇場「洗滌」、「昇華」的原始力量。

作品:禾劇場《懶惰》
時間:2012年5月6日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