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617
  • 刊登日期 2012-06-17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楊美英
不標準之空間演出?

作品:魅登峰劇團《秀秀出嫁的那一天》時間:2012年5月5-6日地點:台南市吳園公會堂一樓演藝廳作品: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府城三部曲》時間:2012年6月2-3日地點:台南市全美電影院

     2012年在台南的表演空間,面臨公部門原生劇場的高使用率、誠品書店黑盒子劇場的停止開放、台南人戲工場的消失,再次進入青黃不接的黑暗期;慶幸有新的民營劇場、或是以城市既有歷史空間進行替代空間的表演,接力登場,生態蓬勃;在各式戲劇舞蹈節目轉瞬落幕之後,空間與表演作品的互動、表演團隊對待空間的態度,實值一探。

     其中,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府城三部曲》標榜為「全美戲台上的府城小旅行」,演出地點為一座歷史超過六十年的老戲院,引人關注:據悉其後台小巷通往的「北巷」即是清朝熱鬧商街,電影院前方曾有商店是是二次大戰前台南唯一具有電梯現代化設備之百貨大樓、地方人稱「五層樓仔」創辦人學徒時期工作的所在;舞碼內容取材清末、日治到戰後的地方文史,融合史實、傳說與家族記憶,不免聯想其企圖在於建構出足以爭取官方「定目劇」資源挹注、觀光導向的府城文化印記。

     既然是在電影院,得其地利之便,《府城三部曲》演出全程搭配的大螢幕影像與環繞音響,再加上舞台與觀眾席兩側合計四座高聳燈架,顯然提供了美輪美奐的視聽效果,彷彿一禎禎的老照片立體重現了清朝五條港畔藝妲幽幽倩影、日治昭和年代林百貨公司電梯小姐青春妖嬌……

     然而,舞蹈的本質乃是以身體敘事傳情,《府城三部曲》讓我們彷彿欣賞一張張的懷舊風景靜照,燈光美、氣氛佳,輕鬆俏皮亦優雅,濃郁的生活氣息動人;卻在繁複華美的服飾道具燈光影像之外,除了「婆姐前世今生」一段故事將傳統藝陣動作重新組構,揚散新意,薰染悲愴力道;諸多斷裂破碎的舞碼串聯、以及過於雕飾的肢體動作,令人常常感覺不到身體於舞台上的存在感。

     相較於此,另外的表演空間對於表演團隊則是不同的挑戰:魅登峰劇團於公會堂演出團員自導自演的新作,直接使用大禮堂現有廿餘坪的舞台,以「戲中戲」結構敘述一齣新戲上演之際,女主角落跑,花心導演只好拜託前妻回來演出《秀秀出嫁的那一天》因而吃盡苦頭。

     由於公會堂現有舞台與觀眾席的關係,堪稱不標準的鏡框式舞台,在「類霹靂火」風格的劇情模式與「擬寫實化」的表演風格交織下,既無法完成「第四面牆」的舞台幻覺,又阻隔了魅登峰劇團成立廿年來蔚為特色的生活化親切感,讓全劇的演出可說吃力不討好。

     同樣吃力的是,雖然全美戲院之於《府》舞,空間形式的意義已然成立,但以現場妨礙視覺美感的巨大燈架、影響舞者進出動線的黑幕、占掉前排觀眾席的舞台搭建等,或許有其不得不然之苦衷,可是,如果秉持發揮「site specific」特定場域之歷史紋理與空間特色的核心精神,訴諸於表演內容與形式美感的扣合,而非苦苦堅持追求所謂劇場的標準配備,重金重新打造,又何來事倍功半、「不標準」的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