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624
  • 刊登日期 2012-06-25
  • 類別 展覽
  • 作者 蔣耀賢
尋「畫」的抑鬱與浪漫

「尋畫」是個不尋常的畫展,相較於美術館或公辦展覽空間與私人商業藝廊及替代空間的展覽,這個由「尋畫三人小組」(林麗雲、陳瑞樺、蘇淑芬)藉由吳耀忠的創作連結,所要爬梳的台灣七、八O年代左翼社會運動思潮與脈絡,顯得文學成份與社會研究的思考純度甚高,相較於當下令人眼花潦亂又繽紛的多元交錯。 

  

    六O至八O年代的現實主義(又稱:「寫實主義」)畫家吳耀忠,在左翼思潮與威權統治的夾縫中,在現代主義與抽象繪畫淹沒的潮流裡,抑鬱、飲酒似乎很符合我們對一位真誠藝術家的想像與惋惜,彷彿就是一個浪漫理想主義的原型,而他是一位現實主義畫家。因為吳耀忠與左翼知識份子的連結以及台灣文學出版的因緣,他的畫作同時也是透過現代印刷技術流通最廣的藝術家,但一般群眾很少認識他,一如朗朗上口朱銘與洪通,以非學院或素人的特質象徵台灣風格的藝術風潮,或者抽象表現的劉國松與蕭勤被視為繪畫現代性的前衛代表。

    此次尋畫的展覽比較像是台灣現代性的一場啟蒙探討,當解嚴後台灣前輩畫家進入拍賣市場,一種強烈而模糊的台灣主體性交織著新自由主義的國際開放,各式的藝術創作媒材與裝置藝術很快就佔領輿論的主流,伴隨著公共藝術條例,台灣很快地進入內需藝術市場擴張的競逐,藝術的花樣也愈來愈多,而國際大展也輪番佔領美術館空間,像尋畫小組如此樸質而誠懇的研究性畫展就顯得扎實而豐厚。

    「尋畫」不只是回顧六O到八O年代台灣的左翼思想和行動,就藝術而言,「畫」終究是藝術家留給這塊土地的文明資產,同時也是瞭解藝術家的線索,如此,「畫」的份量,畫的內容與精神,才在數位與跨媒材無孔不入的21世紀裡,再一次沉靜而有力訴說藝術的價值,一種人的手工和腦的思想在當下靈感的趨使下創作的結晶,就像「吶喊」或「尖叫」出36億元的天價。

    據陳映真在雄獅美術的專訪,吳耀忠和當時佔據主流抽象論述五月、東方經常激辯藝術課題,抽象讓形式變得開放,無疑也讓創作變得容易與吊詭,這種國際性格與接軌方式所引發的路線之爭,或許更甚於當下全球化、全面消費性與無所適從的雲端資訊的衝擊。創作的內容在個人與真實社會之間,還在乎自己的位置,在現實社會裡載浮載沉。吳耀忠畫作裡除了我們熟悉的承繼李梅樹現實風格與庶民社會題材外,龔卓軍比對出畫中還隱藏著馬內、雷諾瓦的借用或隱喻,可以見得身為一個現實主義畫家,其創作無疑具有國際性與古典性格的連結,但其身處社會想思論戰核心中的邊緣位置的角色,善感而敏銳的藝術性格也就更顯得抑鬱。

    「畫家」和「文學家」、「音樂家」、「思想研究者」、「社會運動人士」雖然共同經?也創造了同一時代的故事,但是「人」的特質與角色還是不同,他們所遺留給我們的資產與典型也不相同。何謂「現實」?某個層次而論,我們都處在當下的現實,有人誠實且誠懇的面對自己所處的「現實」,有人巧妙地運用「現實」。這一系列的展覽搭配著精心設計的座談議題,從畫家與文學的對話,從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化的流變,到以文藝進行社會實踐的思考,其中帶有濃厚的社會思想的研究動機,也試圖為吳耀忠的藝術生命在當代找尋到一個恰當的位置。

    當詩人施善繼在開幕中途悠悠叼著煙斗走進白屋,望著掛在樹上的一群學習攀樹的小朋友,在午後的陽光下和善且笑意地致詞時說:「從台北、宜蘭、新竹,我陪著吳耀忠的畫魂一直到高雄,我很久沒有來高雄了。」難得好天氣的天空下,樹上的小朋友成為這次畫展最迷人的背景,現場也不約而同響起溫暖的掌聲。每個世代不同人的都在共構屬於自已的現實,不斷地辯證與實踐的現實主義是不會褪流行的,也是將是永遠的前衛,「尋畫」就是一場誠懇而扎實的展覽,也是台灣面對自我現代性的重要功課。

    當天第一個站在苦楝樹下致詞的吳耀忠大學同學李登木說:「他是個怪咖,他非常的誠實,他創作,但非常的本土,當我們都還是學生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個專業畫家,他的繪畫功力就是原子彈也打破。」瀟灑的李登木經營事業有成,還曾任高雄市副市長,退休後重捨畫筆,看來不減當年的英氣,身邊有人悄悄笑笑說,「對啦,你看別做藝術家就未這淒慘!」別做藝術家那有今天下午美麗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