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715
  • 刊登日期 2012-07-15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戴君安
一粒落在屏東的種子


駐紮於屏東縣鹽埔鄉的種子舞團於今夏推出的「葉」,是由藝術總監黃文人帶領本地的舞者與音樂家,加上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共同舉行的跨國展演。屏東縣的藝術天地因為「種子」的崛起,增添了一番新氣象。整場演出從葉子的概念出發,包含《網;往》、《春夏》、《The Only One》、《Ave Maria》、《乘客》、《The Time》及《Leaf》等舞作,全長120分鐘。

     整體而言,黃文人的編排風格嘗試呈現多樣性,肢體運用也有別於技巧課程的再現,顯示她勇於挑戰現況的氣度。除了黃文人的編創作品外,主要舞者之一林瑞瑜也帶領其他表演者,共同編創《乘客》並合力演出。日籍編舞家飯塚朋子的《春夏》則在吳本八惠子的現場演唱聲中,由飯塚朋子與台灣舞者合演。此外,吳本八惠子的電子琴與陳信祥的小提琴現場演奏,也擴張了純舞蹈的意境。這樣的跨域組合,這般的表演模式,應是屏東觀眾少見的藝文刺激。

     參與演出的舞者中,江蕙妏、吳詩婕及陳佩琦都還是在學學生,但她們的表演性卻毫無稚嫩氣息,顯露未來可期的潛力。資歷較深的年輕舞者如黃文人、林瑞瑜、平彥寧及卡比都萬.卡拉雲漾的表現則充滿張力,在整體掌握上都具有專業舞蹈人的水準。然而,飯塚朋子的獨舞顯然未能脫離芭蕾的動作框架,她的肢體雖然流暢靈活,卻仍受控於制式技巧的支配,這和其他舞者的表現形成強烈的對比。

     上半場的道具運用相當豐富,包含手燈、篩子、尼龍網、傘及紗巾等多種物品,而其中具有東洋色彩的傘及扇子則強化了異國文化的風味。在下半場將巨型白板三角立起而成的斜坡,讓舞者不僅在平面地板活動,也多了在斜坡上滾動、翻轉的空間。在聲效方面,除了播放及現場演出的音樂與歌聲外,拍打和吸吮身體部位、篩子裡滾動的綠豆及簡短而不斷重複的口白,也製造不少聽覺刺激。如此多樣化的視覺與聽覺元素的並陳,幾乎在每個段落都會出現。

     然而,運用了如此豐富的文化元素、視聽效果及肢體語彙,卻因段落之間缺少連結性,且道具及聲效的運用也僅止於各個段落的呈現,致使整體演出形成多重斷裂,也使得120分鐘的節目略顯冗長。如果能聚焦於貫串全場的主軸:「葉」,並且去蕪存菁,將演出時間縮減至60分鐘左右,這將會是場精湛的演出。

     話說回來,售票演出在屏東實在不容易執行,但種子舞團仍憑藉著初生之犢的精神,勇敢的挑戰這個艱難的場域。這一粒落在屏東的「種子」,自2008年創團後,已經生根、發芽,期許它能在南台灣的煦日照護下持續成長、茁壯。種子舞團的立起,增強了南部舞者的發展機會和演出成就,不但能留住本地人才,同時也引進北部舞者及國外藝術家,提供他們切磋交流的機會。這樣的「種子」,值得我們給予鼓勵與支持。

作品:種子舞團《LEAF葉》
時間:2012年7月6日
地點:屏東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