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文化快遞 No.147
  • 刊登日期 2012-07-31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孫家璁
從廣藝愛樂的兩場音樂會看新創作品的困境 不斷演出,才有可能創造經典

1829年, 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在柏林演出了巴赫(J.S Bach)的《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s Passion)。在與此曲首演事隔百餘年後,這首作品終於有機會在巴赫居住地萊比錫以外的地方被聽到,也重啟了世人對於這位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的高度興趣與重視。時至今日,巴赫已是眾人公認的「古典音樂之父」,而他的《聖馬太受難曲》,以及無數其他的創作,都被大家所推崇及讚美著。


很難猜想,如果不是孟德爾頌慧眼獨具,巴赫在現今音樂界的地位究竟為何?當然,我想以他的才氣,總會有人發掘出他的音樂,但不論如何,事實就是,這些寫在樂譜上的音符,要能躍然於紙上,得靠不斷地被演出及呈現,才能有被聽到的機會與被肯定的可能。


讓新創音樂時常被聽見
不管是東西方,目前音樂界普遍存在一股「新創作音樂荒」,但這個「荒」,指的絕不是作品的數量與質量,而是這些音樂被聽到的次數實在太少,自然也就不會在聽眾腦海中留下任何的印象。常跑音樂會演出的朋友,應該都會對於委託創作,或世界首演等這樣的字眼不陌生,因為在這幾年一片高喊要鼓勵創作的風潮下,幾乎大大小小的演出都不能免俗的要來上一首「新玩意兒」,只是若有機會,下次不妨回憶一下,這些在某場音樂會聽到的新作品,後來可曾還在其他的地方有聽到過?我想這個答案,大概都是否定的。由此可知,要推廣新創音樂,除了鼓勵創作以外,能否開發出更多被演出的機會,其重要性也是同等重要。


廣藝愛樂 演出呈現完整主題
由廣達藝術基金會支持成立的廣藝愛樂,早在創辦之初,就以「創意」、「年輕」、「新視界」為3大訴求,並且自詡成為新世代華人音樂的代言人,所以雖然樂團團史尚不滿兩年,但已累積不少首演或委創的作品。而最近所安排的兩場演出《Nalakuvara 宜錦‧電音‧三太子》、《臥虎藏龍─琴與劍的霹靂交響曲》,更不只是把新創作品當成點綴式的穿插在表演中,而是設計為完整的主題,讓這些音樂被更有意義的呈現出來。


《Nalakuvara 宜錦‧電音‧三太子》是由國內目前首屈一指的中生代作曲名家李哲藝擔綱創作,而《臥虎藏龍─琴與劍的霹靂交響曲》則找來了幾位七年級的創作人如王乙聿、巨彥博、林心蘋等。從這兩場音樂會現場觀眾的反應看來,對於這些新創樂曲的接受度都相當的高,也對於讓音樂與不同元素,如在地的三太子、電音、電玩或是武俠等等相結合的概念頗為認同,以演出的效果來說,兩場音樂會皆可曰成功。 


然而,若是站在鼓勵及推廣新創作的角度上,單一場次演出的成功,就如同前面所言,只盡半功,如何能繼續讓這些音樂更頻繁的被演出,或是有更多的管道能被聽到意義或許更大。廣藝愛樂以一民間團體能將職志放在推廣新作之上,本已值得掌聲讚美,若是能夠更有計畫的來製造這些作品被聽到的機會,則必然可達更高之成就,也在此期勉之。  


 廣藝愛樂管弦樂團 演出

■時間:3/6(二)節目:Nalakuvara 宜錦‧電音‧三太子

■時間:6/19(二)節目:臥虎藏龍─情與劍的霹靂交響曲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