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0812
  • 刊登日期 2012-08-12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林鶴宜
異質做為多層次的時空對話

睽違兩年多,1/2Q劇團終於在今年五月底推出他們的第7號作品《亂紅》。此劇以孔尚任的《桃花扇》為基礎,劇中有家國興亡,也有情愛,然而,編導真正關注的,卻是倉惶失所,改朝換代中的知識分子之處境。面對情感的追求、事功的誘惑、文人氣節的自我設定,投射於精神世界的,是劇中人侯方域混亂的記憶影像,一如狂風中飛舞的花瓣,片片段段,徘徊迷亂。

     延續「1/2Q」劇團擅長的手法,透過對古典作品的挪移、剪接,重新排列,賦予舊作全新的主軸和生命。其情節架構選擇以「人物」為重心,而不是「事件」。表現了編導對「歷史」以及「南明興亡」的個人觀點。其中,「優人」一角將侯方域、李香君和阮大鋮三人之外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敘事兼表演的方式,安置集中為一場戲,成功的加強了時代的氛圍。

     諸多創發中,最凸出的是「鏡中人」的設計,以及透過他,置入了臺灣歌仔戲的表演。

     做為晚明文人組織「復社」的領袖,又在入清以後變節參加科考,卻又自築「壯悔堂」明志,歷史上的侯方域,其性格的懦弱、反覆,是受到批判的。(包括《桃花扇》中,孔尚任透過情節安排所提出的批判)。編導虛擬了「鏡中人」,以忿怒的聲音,不斷責問侯方域。他是侯方域的悔恨之心,是逼他「看清楚自己」的力量。然而舞台上的「侯方域」,亦不全然是一個真實的角色,它是侯方域「逃避的自我」,他不能面對江山易主,他已經在敵人旗下稱臣的事實,從第二場戲開始,這個角色便進入「回憶中的當下」──他的回憶慘不忍睹,需要鏡中人時時點醒。鏡中人理性而全知,他已走過結局,正從結局回頭徘徊觀望。換言之,侯方域已分裂為異時空,異質性,無法溝通的兩個部分。

     導演選擇了置入「歌仔戲」元素,讓這種隔閡和衝突,透過表演質地的異化爆發出來。這當然是戲劇表現策略的操作,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是「歌仔戲」?而不是任何其他元素?

     當歌仔戲小生出場時,她臉上的濃妝,長長的睫毛,古裝電影風格的造型,和崑劇小生素扮,繡花褶子的造型在視覺上有很大的相對性。歌仔戲小生一開口,立即令人感受到他們是來自兩個世界的人。然而,他們的文字卻又是相通的。第一場戲〈鏡中人〉,二人一開始的對話,說明他們在某種時空狀態中,曾是同一個人,或者,至少有共同的來源。然而,仔細聽他們講話的方式,一個文縐縐;一個通俗化。當侯方域吟唸詩句「多情總被無情苦,相思無盡意難抒」,鏡中人不耐煩的吼叫:「聽嘸啦!」更是將這「一種文字,兩種語言運用」的差異性彰顯出來。做為以臺語為母語,透過「注音符號」才漸漸學會「國語」(普通話)的許多臺灣觀眾來說,這一聲吼,真是扣人心弦。

     它不僅提醒、挖掘了個人很真切的文化接受經驗,更寫照了幾百年來,臺灣島做為中國的「外界」,如何亦步亦趨,艱困而又不稍懈怠的承受漢文化,甚至寫照了崑曲在臺灣的傳承和流傳。更進一步說,它寫照了《亂紅》這齣實驗崑劇,在臺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的這件事。(裡頭包括大陸優秀演員吳雙,所有的臺灣崑劇演員都受過大陸崑劇老師的教導)大陸和臺灣,兩者的關係那麼緊密,實際的切身感知卻又各自不同。歸根究柢來看,這個戲投射了今天知識分子面對時代的心靈困境。兩岸分裂,我們時而臺灣意識高漲,時而又為這種分裂感到心痛。我們所承受的文化,使我們和侯方域一樣,成為自我斷裂的個體。

     「1/2Q劇團」雖然屢屢以新的視野和手段,顚覆崑劇傳統形象,卻始終堅持崑劇精緻優雅的演出質地。此番置入歌仔戲這個異質元素,以此開展多層次的對話。透過這個敏感的文化元素,將知識分子的精神探討,從歷史人物,延伸到演員表演,甚至觀眾。不僅加深了歷史詮釋的深度,更是該團歷來創作中,語彙操作和思想概念最為貼合的一部作品。

作品: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1/2Q劇團《亂紅》
時間:2012/05/25~2012/05/27
地點: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