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3月19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3-19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傅裕惠
阿彌陀佛──從雷鋒日記談起
聰明取巧的「偽哲學劇場」
評台灣渥克劇團《阿彌陀佛──從雷鋒日記談起》
傅裕惠(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員、《表演藝術》雜誌企劃編輯)
演出名稱:《阿彌陀佛──從雷鋒日記談起》
演出團體:台灣渥克劇團
演出時間:民國91年3月14日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甫獲今年文建會傑出演藝團隊扶植補助的台灣渥克劇團,在官方鼓勵專業經營的美意下,開春于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這個原由台北小劇場聯盟(該團編導陳梅毛擔任兩屆總幹事)管理三年,今年初由如果兒童劇團從台北市文化局正式承包經營的表演場地──演出一齣所謂「哲學劇場」的戲《阿彌陀佛──從雷鋒日記談起》。令人費解的是,這個近年來獲得不少主、客觀與官方民間資源的演出團隊,既是擅於創意企劃,為何不願在這個他們再也熟悉不過的牯嶺街小劇場,多投注一些舞台、服裝、燈光、音樂,甚至表演的嚴謹專業態度?以致這部「企圖填補目前台灣當代劇場創作者一貫缺席的領域」的演出,頂多呈現了讀劇表演的水準而已。
或許一如Douglas Rushkuff洛西可夫於《誰在操縱我們?》一書中所說,該團創作者也像許多排抵文明機制與商業媒體操弄的文化邊緣人一樣,需要藉由創作,不斷敏感而焦慮地與主流體制進行心靈肉搏戰,變得憤世嫉俗以抵禦權威的操控。所以,擅於反向操作文化元素諷喻台灣社會的編導陳梅毛,以一貫諧仿的劇場編導概念(例如樣板戲表演方式),利用當代走紅的話題「雷鋒熱」,諷刺中國政治極權社會的壓抑與荒謬;此外,透過演員「出入真假」的表演,影射出「台灣社會群相」的這個後設文本,把遠在六○年代的中國雷鋒現象,變成針貶充斥台社會假道學的凹凸鏡。最後,創作者以「終究不過是無能的禁慾主義」笑批共產主義、佛教與儒道,全劇在李建復與崔健主唱不同調性卻同一主題的背景歌曲《龍的傳人》中結束。
談不上導演手法,但堪稱獨樹一格,聰明的陳梅毛若是捨棄「劇場形式」的包袱(或甚至改行不搞劇場),這齣戲可以是一篇精彩犀利的文化評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可以因為歌詞好玩、有趣,儘管「粗糙、諧謔和簡約」,而被人群接受,成為編導於節目單裡指出「走資後大陸新興白領階級渴望新娛樂的結果。」同樣地,花錢走進劇場的觀眾無非也是渴望當下能目睹一場值回票價與時間的演出,不是短短五十幾分鐘的說唱、簡單地用白色膠帶貼出一個舞台區和掛上一幅樣板宣傳海報、粗糙的表演品質、諧謔的台詞情緒和簡約的舞台服裝裝置就能滿足。總愛「挑釁」主流的台灣渥克劇團,嘻笑怒罵了人性與人生,卻還是只能用「規避」的態度面對「台灣渥克之所以為劇場」的問題。
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於一九八六年所作的劇本《在棉花田的孤寂》,以古典風格的華麗語言,透過兩個角色「商人」與「顧客」建立精彩絕倫的戲劇哲學論述;大陸流亡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以偏戲曲風格的表演形式,建立劇作《八月雪》的一場自我與禪學的對話。不見劇本性的深度,也沒有導演化的處理,《阿》劇儘管有犀利的批判,對筆者而言,它不過是完成劇本撰寫的初步架構而已,根本不及「劇場表演」的前提。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3月19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台灣渥克劇團《阿彌陀佛──從雷鋒日記談起》
提供:台灣渥克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