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4月3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4-03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王友輝
喜新戀舊的變與不變

喜新戀舊的變與不變
評魏海敏古典劇場《京劇之美 - 身‧形‧聲‧情「變」》
王友輝(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委員,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組主任)       

演出名稱:《京劇之美 - 身‧形‧聲‧情「變」》
演出團體:魏海敏古典劇場
演出時間:民國91年3月22日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身為臺灣中生代京劇重要演員,魏海敏獨力籌畫並演出了《變》,其用心令人感動。但每段表演結合成一場演出,從結構中所透露出來的演員焦慮,卻值得我們深思。

以「變」的角度來看,「新詩京唱」企圖在余光中的現代詩語言結構中,找尋戲曲唱詞跳脫傳統語法的可能性,新編曲腔悅耳動聽,舞台表現則側重於戲曲演唱的音樂性,儘管如此京腔演唱模式在中國大陸行之有年,在台灣卻尚屬少見。至於京樂之美的介紹,猶如一課基礎示範,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凌駕表演之上,面對半數以上花白頭髮卻少有年輕面孔的觀眾而言顯得贅筆,無形中更透露出戲曲演員尋找觀眾的焦慮。京劇鑼鼓經與爵士鼓配合丑角同台競技的表演,強調了中西樂器在戲曲虛擬身段表演的地位,可惜僅止於同質樂器音色上的「替代」角色,進一步的融合與創造則仍然無法一窺究竟。

魏海敏反串老生演出傳統折子戲《擊鼓罵曹》,表現演員旦角本行之外的唱作技藝,雖然魏海敏專注亦嫻熟於擊鼓,但角色性格與情境的激昂揮灑則顯得含蓄溫吞。值得一提的是,場面上的文武眾臣,以衣架套上戲服替代真人演出,雖然犧牲了禰衡與曹操的對唱,雖然仍缺乏延伸詮釋與發展,但在意象上已是別出心裁,意在「罵」外的舞台魅力具有現代劇場批判性的旨趣,是相當迷人的表現。本段表演最後,舞台布幕升起,剝去所有幻覺,露出劇場裸臺的實體空間,彷彿要將表演回歸聚焦到演員身上,對傳統戲曲舞台而言,已是靈光乍現的嘗試。

只是,上半場力求喜新與突破的腳步,下半場大篇幅向梅蘭芳致敬的圖像文字,除了確認魏海敏帶藝拜師的勇氣,證明其在行腔轉調、手眼身法步均神似大師之外,就「變」而言是交了白卷;壓軸華麗的《貴妃醉酒》更悄悄退回了對梅派傳統典範的歌頌,牡丹滴血似的哀怨已不單是角色的心境,彷彿暗示了掙脫樊籠的青鳥終究只是演員的浪漫想像。

京劇曾經以「演員劇場」的姿態站上戲曲的主流舞台,引領風騷二百多年,期間諸多名伶創造了許多表演典範。只是,開山始祖向來不戀舊於維妙維肖地刻畫先人腳印,而是積極地從傳統中開創自己的格局。因此,我們不僅希望看到梅派弟子的魏海敏,更奢望看到擁有更寬廣舞台,能為後人創造典範的演員魏海敏。

一齣戲拯救一個劇種,曾經是傳統戲曲的一頁神話,而僅僅依賴少數演員自覺地延續傳統命脈,似乎成為當代臺灣戲曲的悲涼宿命。只是,在講究群體運作的現代劇場觀念中,將戲曲美學的突破、表演形式的創造等等不可承受之重,完全加諸於少數演員身上,實在是一種令人不忍的苛求。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4月3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評魏海敏古典劇場《京劇之美 - 身‧形‧聲‧情「變」》
提供:魏海敏古典劇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