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4月8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4-08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黃海鳴
書寫/擦拭/複製/差異/殘缺/互補

書寫/擦拭/複製/差異/殘缺/互補
評打開 ─ 當代藝術文化工作站《藝術基地─新形式》
黃海鳴(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觀察委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系副教授)

展覽名稱:《藝術基地─新形式》
主辦單位:打開─當代藝術文化工作站
展覽時間:91年3月21日~4月6日
展覽地點:板橋市民權路202巷8弄6號


這個奇怪的「藝術基地」就融在社區中,從外表與附近傳統老商店一般無二。E世代藝術家們很清楚,透過整片落地窗,居民可以看到裡面的藝術行徑。觀察得更仔細,發現從外面不光可以看到屋裡的情形,還可以看到外面巷道的反射。

進入空間,藍黃相間的拼花水泥地上擺滿還帶葉子的白蘿蔔,有些已經腐爛,整間瀰漫著辛辣及酸臭,讓人想到雜草地、菜市場收市時的垃圾,或殘破的肢體,但它首先「複製」了附近的社區:錯綜的街道和擁擠的建築店面,同時也區分作品區與行走觀賞路線。

牆上散落地掛著類似又不同的畫,一張是具腐爛質感的人體排列,劇情曖昧,另一張色彩較美,像人又像蘿蔔的元素不斷反覆,另一張,一個畸形的人體被困在迷宮中。旁邊的小三聯作,中間一張包著紗布的腳的黑白相片,與那些爛蘿蔔悄悄地對話。

在蘿蔔堆中,綠色塑膠地毯上佈滿五顏六色塑膠花,並整齊地排列著米色塑膠腳模型,整個無理頭的展場由於這件作品的「概括複製」而變得可以理解。另一條藍色帶有方格皺紋的涼被中間,放著一張同樣顏色的藍色沙發,上面坐著一個同樣顏色的神秘小人兒,她有一雙貓耳朵,卻沒有眼睛…,又再度「概括複製」展場,而變得可另行理解。

緊貼向外的落地窗,放了五部大紅電視機,其中四部播放彩色靜態畫面,另一部播放黑白影片,慢速地「複製」了附近鐵路平交道上來往穿梭的火車、汽車、機車、行人等。間歇地,行人及建築物會被火車所遮蓋、擦拭,隨即又出現,但已經不同。

就在旁邊另一部電視螢幕中,一個女孩對著攝影機鏡頭塗口紅,塗完之後,繼續環繞著嘴唇四周,帶著一些曖昧情欲一路一直塗抹下去,不斷擴散,最後幾乎整張臉都變成紅的,帶子週而復始地,有而一些亂碼遮蓋了畫面。對面的另一部電視中播出的是一張男生的嘴部特寫,反覆的吞食、咀嚼,口水與食物攪拌成泥狀,沾在牙齒上、嘴唇上,並發出很大的聲響,看來主人翁十分放縱地享受食慾。

稍遠,兩個電視螢幕中各有一張其實是經過補色處理過的藍灰色臉,在隔離的空間中,喃喃自語,無法知道在講甚麼,有點像水缸中的魚。另一部電視中出現上面寫有文字的手掌特寫,另外一隻手一邊寫新字,一邊擦拭原先留下來的。另一位創作者把應該算是私密的幾本速數寫簿、雜記簿留在小台臺座上,裡面是他的各種記錄,有些可公開,也些似乎不宜,時而整齊,時而雜亂無章,有些是文字,有些是圖畫、草稿、整體像是一些意識流與計畫性生活的檔案記錄。另一位創作者,以左手模擬小學生作數學、英文、國語等作業,還包括了生活聯絡簿。一些簡單的元素被無聊地反覆書寫,但在其中透露些許的私人的訊息。在另外角落,兩公尺厚的書黏合在一起,像受潮的衛生紙,散發臭味…。

從直接強烈又荒謬的多感官經驗衝擊,從內到外到內、大到小又到大反覆交織、纏繞的複雜關係網絡來觀察,這個策展是相當傑出以及具有創意。難以切割的作品像一些散置的線索,非常輕鬆同時也非常嚴密,「藝術」、「展場」、「作品」都被嚴肅地再思考。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4月8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打開 ─ 當代藝術文化工作站《藝術基地─新形式》
提供:評打開 ─ 當代藝術文化工作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