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4月30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4-30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羅基敏
化五代畫卷為當代劇場
化五代畫卷為當代劇場
評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
羅基敏(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委員,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音樂研究所教授)
演出名稱:《韓熙載夜宴圖》
演出團體:漢唐樂府
演出日期:91年4月21日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由南管到梨園樂舞,漢唐樂府近年來嚐試溶入現代劇場概念,賦予傳統古樂今日劇場生命。近年來的新戲每一部皆蘊滿傳統,卻也走出新路,在在予人驚艷之嘆。創團廿年大戲《韓熙載夜宴圖》以十世紀顧閎中的同名畫卷為素材,將其鮮活於舞台上,匠心獨具。
畫卷自右至左連續構圖,以屏風或床榻區隔五段,分別為〈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在此基礎上,劇作在前面加上〈沈吟〉做為引子,帶出戲來:韓熙載接獲懲黜聖旨,今夜乃最後之歡娛。之後的五段則重組了畫卷的順序,〈散宴〉自是位於結尾,中間的四段則依序為〈清吹〉、〈聽樂〉、〈歇息〉與〈觀舞〉。劇中人物主要依畫卷中人物,韓熙載為主角外,應屬舞伎王屋山戲份最重。在各段落中,男性賓客以肢體語言呈現對女性歌伎、舞伎的興趣,為全劇增添幾分輕鬆色彩。作品中除綿延不斷的各式南管樂曲外,主要為不同編制的梨園舞步,僅於〈聽樂〉與〈歇息〉段落中搭有詩詞吟唱,歌唱段落明顯嫌少,是整個作品令人若有所失之處。
畫作不僅為全劇的創作來源,在多方面亦提供了演出的靈感。演出之頭尾分別以畫卷的局部製作紗幕,演員造型及各段之道具擺設亦多少本於畫卷,古意盎然之餘,同時提示了作品與畫卷之關係。有趣的是,如在畫作中般,飾演韓熙載之演員身材明顯地較其他人士高大許多,他於全劇開始及結尾之姿勢亦明顯地源出畫卷。與這個基礎構想扞格不入的則是舞台,相對於畫卷的簡明扼要,留給觀者無限的空間想像,偌大國家劇院舞台之大半空間為一巨大厚重的木製亭子佔據,不僅影響演員上下場及走位之流暢,更妨礙了觀者的視覺無礙,為整個演出的一大敗筆。相較於去年底該劇於社教館之演出,僅有屏風、座椅的舞台更接近畫卷原味,亦可見演員上下場的風韻。木製亭子「畫蛇添足」之效,令人扼腕!
應是擔心樂器和歌者聲音難以傳至觀眾席之故,所有的聲音均透過擴音器傳出,扁平了樂器與人聲的音色特質和音量變化,音樂效果因而大打折扣。尤其當奏唱者在舞台上走動時,聲音傳到觀眾席的方向卻未隨之改變,更是極端地不自然。事實上,傳統樂器音量雖不大,但若擺在舞台的適當位置,在封閉的劇院空間裡,應是可以聽得清楚的。
由畫卷到劇場,漢唐樂府的《韓熙載夜宴圖》有著成功的構想,劇本、音樂與舞蹈的編排與搭配均見巧思。若能跳脫舞台上非得有佈景的思考,以戲曲傳統的抽象舞台演出,並在燈光搭配與轉換上再下功夫,應可舖陳出該劇風格獨具之內歛纖細劇場風味。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4月30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
提供:漢唐樂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