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5月27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5-27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蔡依雲
笑聲喧嘩之後

笑聲喧嘩之後
評表演工作坊《他和他的兩個老婆》
蔡依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員,藝評人)
演出名稱:《他和他的兩個老婆》
演出團體:表演工作坊
演出時間:民國91年5月17日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看表坊的喜劇演出,總讓我想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喜劇大師莫里哀(1622-1673)及他的劇團。

丁乃箏重新執導五年前的舊作--此次易名為《他和他的兩個老婆》,沿襲表坊及自身一貫的風格,以快速的節奏、緊湊的對白、攀纏卻不紊的結構,將單一情節的喜劇推向瘋狂賁張的情境。當然這一類錯中錯式情節的喜鬧劇必得利用大量的錯認、謊言來製造無可收拾的結局,隨著錯誤堆疊愈來愈多時,情境也愈趨瘋狂。但並不是每一個劇團都有能力演出這樣的戲劇,生澀的演員、膚淺的台詞、失準的節奏、便宜笑點的賣弄……等,常常使得演出失敗。從這一點來看,《他》劇兩個半小時的演出,避掉了如許泥沼,輕盈地卸除了觀眾的緊張,讓他們在劇場中放聲大笑。

導演不盲目啟用影視明星,帶領一群擁有相同表演訓練背景的演員自由揮灑,我相信戲中許多逗人發噱的片段,是由這些默契佳的演員在排練場上即興發展而成的。喜鬧劇節奏快,一個晚上的演出之後,觀眾或許不會去關心戲中人物立體與否,但會記得陳立華的老辣、李建常的自然。插科打諢之餘,一些妙語吐露(如:全民因為八卦消息而不再冷漠、何謂隱私權)也讓人在看了一連串的卡通化表演之後稍稍解膩。

表坊的專業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以《他》劇在劇場中的完成與執行來說,的確無什可議了。然而,面對這樣一個曾對此地影響甚鉅、啟發前瞻的劇團,我的期待卻不能只是如此。八○年代的兩齣相聲戲,超越了嘲諷批評,成為令人感動的藝術,到了九○甚至兩千年,各式媒體大興以模仿、論壇、戲劇的形式批評時事,表坊對政治社會的批判就顯得只能跟隨話題。從《他》劇來看,除了宣傳策略強調已然「過時」的八卦話題,戲裡出現如廣告辭「這是一定要的啦」粗糙地移植了(也跟隨了)電視的流行語,沒有再造與創意。

此外,導演沿襲了這個社會對於未婚又具女戰士形象的副總統所產生的「恐女」情結,讓演員在劇場中大呼「呂秀蓮懷孕了」,以博取觀眾如雷的笑聲--對於導演與觀眾的粗暴,我感到既驚訝又遺憾。我並不打算臧否特定的政治人物,但女導演此舉與關沃暖或Tony  Chen有何差異?

法國的莫里哀喜藉戲劇針貶時事,也喜歡逗樂大眾,一生做戲無論困頓亨通,總共巡演近萬場,身後百年的影響仍無比深遠。為了劇團生存,他與當代主流環境(政權、文化)咬合,但又敢在戲劇世界裡與其齟齬。觀賞《他》劇之後,閃現在我心中的是:當時為了戲劇而揚棄階級與財富的莫里哀,毫無保留地表達對社會及人性的看法,對於擁有專業條件與相對豐富的資源(包括觀眾群)的表坊能有什麼啟示?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5月27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表演工作坊《他和他的兩個老婆》
提供:表演工作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