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1021
  • 刊登日期 2012-10-21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李秋玫
一場精彩的君子之箏

在國樂器中,古箏大概是最多人學習的樂器,古箏演奏會也幾乎每個月都有。如何在眾多音樂會中挑出最值得欣賞的節目,原因無非就是名家登場!分屬兩岸兩位重量級箏樂家樊慰慈和王中山即使是以個人的名字開獨奏會,都會是箏迷們的首選,如今攜手演出,這一加一的效果,果然造就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奏會。

     節目以「競箏」為名實具有雙關的趣味,不但代表了此次的同台演出,從節目單上更得知兩人結緣於廿三年前北京的ART盃民族樂器國際比賽,因此「競箏」顯得其來有自。然而對演奏者來說,以這個名稱做主題,意味著一定程度的「驚險」,因為觀眾必然被導向,在演出中將兩位徹頭徹尾地評比,若非夠大膽,也得要夠自信!

     音樂會以樊慰慈打頭陣,多年來他將重心放在學術研究上,其間雖不時上台、近年也將經歷轉移至箏樂的創作與演奏,但重回國家音樂廳的大場地,必然備受檢驗。諾大的舞台,巨幅掛軸下,一個人、一古箏,顯得孤單而渺小。然而以古曲作為開場,很快地就能感受到空間中散發的典雅。他的臉上及肢體上幾乎沒有太大的動作,不華麗外放,只集中在手指上。而由於他是目前活躍的箏樂家中僅存以真甲演奏者,半肉半甲的溫暖,在音樂上尤顯質樸細膩的美感。只可惜一出場《高山流水》的回音(或泛音)聲響過大,干擾了原本演奏的旋律。到了第三首《昭君怨》時,後面的快板失去了張力,心一亂,連續的錯音也讓人隨著緊張。所幸之後漸入佳境,下半場由他創作的《稍縱即逝》和《夜魔》更是扳回一城,兩首作品即使已有過他人詮釋,但屬於自己的風味和強烈的個性,還是由樊慰慈自己演奏最有味道。

     相對於不戴假指甲,王中山的音色清亮、技巧準確,無論是右手的實音或是左手的吟揉,完美地幾乎聽不出任何疏漏,可說是零失誤。特別是他音樂上不但流暢,彈性也極大,時而激昂豪邁,低聲時則是小到使人摒息以待。改編的《酒狂》醉酒趴倒在琴上、驟然止音帶有戲劇效果;創作的作品不管是伴隨淺吟的《水墨禪韻》、異國風情的《遠去的達甫》或是悲憤深情的《望秦川》,都是相當膾炙人口的樂曲。

     在「競箏」的基礎下,事實上處處存在著「對比」──兩位演奏家分屬兩岸,上半場古曲,下半場創作。一個以特色箏曲扭轉大陸浙江箏派主流,一個以快速指序成為最具影響力人物。一個站著彈琴,另一個以古箏或鋼琴伴奏。即便他們都彈《漢宮秋月》、都改編曲目、都有創作、都有首演,但全都各有千秋。各自使出拿手絕活後,王中山更將他少時的「成名曲」《打虎上山》當作自己的安可曲,送給觀眾一個大禮物。兩人「PK」的結果,受惠的絕對是台下的觀眾!到高手過招最後回合,兩人的安可曲安排了《漁州唱晚》。若不是主持人在音樂會前「破梗」,如此合作的尾聲將更令人驚喜。二重奏各彈不同版本,卻在旋律中相互禮讓、唱和。在十八般武藝盡出之後的樂聲中帶著微笑,一首樂曲,讓這場君子之爭畫下了漂亮的句點。

     從相識、相惜到如今的同台切磋,樊慰慈及王中山帶給觀眾的,不只是耳目的滿足,還有演奏家滿腹的熱情。在一場精彩的演出過後,競箏的結果如何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台上台下一起度過的交鋒時刻,而這樣的用心,才是真正的感動!

     『新藝見』由中國時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策畫,每周日於〈旺來報〉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