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6月4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6-04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林志明
由公關說帖到異業結合

由公關說帖到異業結合
評「重見大雪山」裝置藝術展
林志明(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組觀察團成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展覽名稱:「重見大雪山」裝置藝術展
策展人:林平
展覽期間:民國91年5月4日~19日、5月25日~6月9日
展覽地點:台中縣大雪山舊製材廠區、台中20號倉庫

有一天,當我們書寫(上個世紀)九零年代的台灣藝術史時,我們會發現,「藝術的官方化」將是一條不可避免的重要線索。這個時期大量興起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可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相對於更早之前出現的「另類空間」,它們可以說是官方資源的「另類操作」。

這些閒置空間,由於台灣特殊的歷史,往往呼應著「由戒嚴到解嚴」的開放歷程。如同思想的解禁,許多廠房、倉庫、基地等等,在空間解嚴之後,成為等待被重新認識、對待的不確定地帶。

五月初在台中東勢大雪山林業公司舊製材廠進行的「林聽·森音」藝術群展,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五零年代依賴美援建設的大製材廠,因為規劃上的錯誤,數年內便被迫關閉了,直到九二一地震時作為停屍場才為居民開放。這裏有大量使用檜木建造的廠房;保存完整的美式裝備;亞熱帶的叢林綠毯,盤據所有出口,像是科幻片怪異外星球景像。

面對這樣的空間和歷史,「林聽·森音」中「重見大雪山」裝置藝術展覽,採取了「含蓄格」,大量使用聲音創作。舊廠房四週,林間仍有鳥鳴,不時傳出顏名宏題名為「喚醒小美人」聲音互動裝置中的各種機械聲、人聲。自然和文明交纏的景像,視覺已如此強烈,藝術家決定「不再增加視覺干預」,改以聲音進行暗示性的呼喚。走入廠房內雄偉的空間,法國女藝術家Joan Pomero在巨大的輪鋸房旁設置不定時發聲的尖叫之屋,試圖喚醒樹木切割時的記憶,也隱含著強大的性暗示。走到有如星戰片場景的廢料堆積廠,吳鼎武則用碎形幾何音樂和鋸木屑之形、味對話,這時三角造形的廠房仿佛教堂,轉變為巨大的共鳴器。

「林聽·森音」不只是一個裝置藝術聯展,它被置放在一整群活動之間。這樣的活動,基本的目的是作為閒置空間以文化-藝術-生物產業複合體重返社區前的「公關說帖」。但我們也隱約看到了其他可能。在大雪山的閒置空間再造計劃中,藝術只是數大方向中的一環:它的主題是生態教育、產業史、建築保存。藝術現在扮演擾動及混合者的角色,未來更面臨要和比傳統對話者更廣大面向交互作用,甚至進行「異業結合」的挑戰。這是一個嚴肅甚至嚴厲的藝術社會角色、地位、功能問題,關係著未來台灣當代藝術的生存之道。這是我們在大雪山的林音之中依稀聽到的訊息。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6月4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重見大雪山」裝置藝術展
提供: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