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6月24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6-24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王嘉驥
新學院現象,當代藝術隱憂

新學院現象,當代藝術隱憂
評「2002台北美術獎」、「文本場域——15道拋物線的聚合與交錯」與「文本場域——15道拋物線的聚合與交錯」
王嘉驥(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觀察委員;藝評家;2002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展覽名稱:「2002台北美術獎」、「文本場域——15道拋物線的聚合與交錯」、「台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畢業展」
主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大趨勢藝術空間、台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
展覽時間:民國91年5月25日~8月11日;5月11日~6月15日;6月3日~7月3日
展覽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大趨勢藝術空間、台南藝術學院視覺館


一九九○年代末期以來,台灣當代藝術的表現主力之一,來自幾個國立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年輕世代創作者。其中,最活躍的包括台北藝術大學、台南藝術學院、以及台灣藝術大學。相較於一九九○年代前期,推動台灣藝術的力量,主要來自畫廊以及與畫廊積極合作的藝術家,晚近五、六年來,台灣當代藝術的推動者,似乎又轉回學院體系。

分析原因,可能包括幾個層面:一、畫廊產業隨著台灣經濟的急遽衰退而轉弱;二、當代藝術使用媒材的觀念改變,開始大量使用新媒材、現成物、易腐或不耐久材質,甚至直接訴諸身體與行動,使得當代藝術與台灣畫廊暨收藏市場的關係脫鉤;三、一九九○年代期間,受西方當代藝術啟蒙的藝術家自歐美返台之後,陸續進入學院任教,成為發揚「當代藝術」的主要推手。

這種具有濃厚新學院性格的台灣當代藝術,目前仍然無法順利受到普遍畫廊及藝術收藏的認可與接受。也因此,出身學院的年輕當代藝術創作者常常必須仰賴政府或財團法人基金會的藝術贊助,或是透過學校、美術獎的競賽、美術館或替代空間的申請展程序,來發表創作。這種展演形式由於不是透過畫廊發表,大抵談不上銷售。而既然無法透過展覽賣出作品,也就很難維持職業或專業藝術家的身分。換句話說,連帶新學院現象,台灣當代藝術再度回到一種「業餘創作」的狀態。而後者對於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無疑是一個不利且令人憂心的因素。

透過晚近幾個以藝術學院研究生或畢業生作品為主的展覽(展名如前所列),我們同時也可以發現,台灣新學院所見的當代藝術表現,已經開始出現幾個經常重複見到的明顯主題,譬如:一、再現與返回啟蒙之前童年的現象;二、以女性、女性意識或女性主義為訴求的創作,開始走向庸俗化、表面化與格式化;三、對於「傳統-現代-當代」的連續與斷裂議題,無論在思考或表現上均無力且了無心意,甚至仍停滯在「寫實/抽象」、「表象/心象」或「自然/人為」之類的刻板二元簡化思惟當中,尤其是水墨、油畫與雕塑一類的創作;四、針對數位與新傳媒時代的來臨,「真實/虛擬」、「類比/數位」、「挪用/消費」之類的想像與手法運用,蔚為新的流行趨勢。

表面看來,年輕世代藝術家個個強調個人主體性,輕蔑歷史,視傳統如敝屣,骨子裡,其創作往往落入某種趨勢性與殊途同歸的同質性,並非真正多元。更值得探討的還在於,隱藏在種種創作主題的趨勢背後,其實並沒有超越一個更大的一元性──亦即對於身體、自我、感官、物、物件、物質、材質、商品等等的耽溺、消費、著迷,甚至呈現近乎幼稚的迷戀。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6月24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