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7月8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7-08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趙玉玲
地下室裡的「閣樓」

地下室裡的「閣樓」
評世紀當代舞團《閣樓》
趙玉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員,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咬演亦是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演出名稱:《閣樓》
演出團體:世紀當代舞團
演出時間:民國91年6月21~23日
演出地點: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閣樓》是世紀當代舞團今年上半年發表的第二部製作,也是編舞者姚淑芬今年繼《看誰在看誰》的〈透視三部曲〉、《紅摟夢》的〈雙囍〉之後,發表的第三首作品。這場在地下室上演的《閣樓》運用後現代的編舞手法,試圖由不同層面探討男女本質。該製作分為五段,分別是:〈男人I〉、〈Madam Form〉、〈男人II〉、〈女人是什麼?〉以及〈蒙娜麗莎的微笑〉。舞蹈結合學院派舞蹈技巧、日常生活動作、戲劇以及音樂創作,拼貼出典型的男女形象。作品游移於意象的拼貼與故事敘述,從都會男子較量男性氣概的挑釁較勁、到男穿女裝的扭捏作態;從看誰吐得遠的吐痰大賽,到我見猶憐的對鏡整妝;從女子外在美標準以及美容手術價碼的語言陳述,到反應觀眾對女人看法的男子即興獨舞。諷刺的語言文字、誇大的變裝表演以及表演者微妙的臉部表情,成功地製造反諷幽默的效果、間或引發觀眾席間的爆笑。

如同台灣大多數的青年編舞家,姚淑芬的作品結合多元藝術,以跨界融合、實驗性的方式尋找新的舞蹈風格與表現方式。因此傳統的舞蹈觀已無法運用在分析、評論其作品。舞蹈不一定是以動作為中心的編創,也不一定是以音樂為主的律動,更不需拘泥於起承轉合的線性敘事架構。然而新的舞蹈形式的邏輯又是如何?其意義的呈現又如何不同於我們熟悉的舞蹈典範?隨著「閣樓」一舞的發展,觀眾見到芭蕾舞、現代舞以及接觸即興舞蹈語彙各自獨立運用,舞蹈、戲劇以及語言敘述也是分段呈現。拼貼並置的風格化動作語彙,加上跳躍式的段落銜接,顯示出「閣樓」一舞大塊拼貼的邏輯以及牽強的連結。可預期的舞蹈與戲劇發展、搭配上通俗男女形象的描繪,反而成為生澀的拼貼手法中的反拼貼。

回顧今年上半年青年編舞家呈現的作品,「閣樓」算是其中較為優秀的製作之一。整體來說「閣樓」演出包含不少巧思,以及饒富趣味的段落。然而瑜不掩瑕、「閣樓」成功的「笑」果,無法掩蓋其結構上的弱點。單調的剪貼加上簡單的舞蹈與戲劇表現,呈現出的是破碎的意象以及有限的聯想空間。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7月8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世紀當代舞團《閣樓》
提供:世紀當代舞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