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7月16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7-16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王友輝
讓視聽動起來吧!
讓視聽動起來吧!
評天使蛋劇團《兔子先生等等我!》與大小寶貝卡通音樂劇《通通不許「動」》
王友輝(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觀察委員;政戰學校藝術系影劇組副教授)
演出名稱:《兔子先生等等我!》、大小寶貝卡通音樂劇《通通不許「動」》
演出團體:天使蛋劇團、極響藝術工作坊、中廣新國樂團
演出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國父紀念館
演出時間:民國91年6月22日;7月7日
極響藝術工作坊和中廣新國樂團合作演出的卡通音樂劇《通通不許「動」》,標榜著「音樂劇」,實質上樂團演奏是主體,戲劇表演僅做為音樂演出的串聯橋樑。演出的「戲劇」成分稀薄,表面上似乎有角色,有對話,也有一個想像的故事做為發展主軸,但實際上編導及演出者根本誤解了所謂的劇場元素,如果五顏六色的燈光重複閃爍便是視覺效果,穿上戲服說說話便是戲劇,未免也低估了當代兒童觀眾的鑑賞能力。即使我們以純音樂會看待,其所演奏的卡通音樂觀眾或許耳熟能詳,但是,透過這種大人與小孩成長經驗中共通的情感所傳達的,竟是拙劣的音質效果、音響喇叭的轟然「極響」,在在是一個完全負面的錯誤示範,談不上音樂的欣賞,更遑論劇場魅力下表演藝術所能具備的特質了。
至於「天使蛋劇團」所製作的《兔子先生等等我!》,觀念和表現上則大異其趣。該劇以《愛麗絲夢遊記》為發展依據卻另闢蹊徑,情節極為簡單,語言也相當簡化,描寫愛麗絲發現一本沒有字也沒有圖的書,和一隻穿著衣服、匆匆離去的兔子,於是愛麗絲追趕兔子,在上天入地中經歷許多瑰綺的世界。編導和設計群充分掌握了劇場的視聽元素,運用肢體表演、舞臺機械和景觀、黑光效果、特殊組合的造形設計、倒唸的語言,乃至於彷彿雨滴般的螢光球自天而降,沸騰了劇場的驚奇感受。表演者和觀眾間更以遊戲自然互動,避免了過去兒童戲劇裡制式的問答互動,在精準的視聽節奏和豐富的想像力中,提供了相當全面的劇場經驗和鑑賞啟發。可貴的是,表演中並不耳提面命於「教育」的主觀灌輸,卻能透過演出的諸多設計,讓觀眾感受事物的多面性和趣味,間接達到所謂教育的目標。創作者以劇場為思維的做法毋寧提供了兒童表演藝術的未來性。
事實上,長久以來台灣的兒童表演藝術活動一直在「教育」與「劇場」之間不斷拉鋸徘徊,以戲劇來說,與六Ο年代末期起,李曼瑰倡導兒童戲劇時,以中小學教師做為推廣兒童戲劇的種子成員有關。影響所及,長達十一屆的「兒童劇展」不僅以兒童為主要演員,演出內容和形式也多半是成人戲劇的縮小版,以兒童本位為思維主體的創造性演出極為少見;至於在師範教育體系中,靠著少數的戲劇課程和短期的研習活動,將戲劇視為達成教育目標的工具之一,則是普遍的觀念和做法。直到八Ο年代末之後,才相繼有陳玲玲、汪其楣等,以劇場角度出發,帶領成人演員演出「兒童劇場」,才逐漸將兒童戲劇帶入創意啟發的劇場藝術領域中。
上述兩場以兒童為訴求的不同演出,我們竟然意外地看到兒童表演藝術的新舊歷史軌跡,對比之下,或許更能讓我們瞭解兒童表演藝術真正的需求。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7月16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天使蛋劇團《兔子先生等等我!》
提供:天使蛋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