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7月22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7-22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石瑞仁
另類的藝術展覽、另類的策展論述

另類的藝術展覽、另類的策展論述
評「一密聚---漫畫外的漫畫」
石瑞仁(台新藝術獎觀察團委員,新竹師院講師)

展覽名稱:「一密聚---漫畫外的漫畫」
策展人:惠敏
展覽時間:民國91年7月6日~7 月21日
展覽地點:華山藝文特區四連棟展場


華山四連棟,空間極大,設施奇差。在所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展覽場中,可稱是克難的經典之地。於此辦展,對藝術家是能力的挑戰,對策展人也是一種智慧的考驗。四連棟啟用以來,已有許多藝術團體前來獻藝,也有過不少另類的主題展在此上檔。或許是因為這些展覽大多沒有資源,加上主客雙方均心照不宣地想尊重此一場地特有的寒酸性格,總之,幾乎來此的展出者都樂得省去俗套的花費宣傳和鋪張的招攬活動。但也因此,這些展覽除了「敬告諸親友」和發些簡帖給同行同道外,常常落得無聲無息---雖然發生在台北市中心,聽起來卻好像是極度遙遠的一些雞毛事件。直到最近,華山四連棟終於大上媒體,可惜是因為空穴來風的搖頭事件,而不是針對輪轉不息的藝術活動。

「不是好漢,莫上梁山」,這句話或許適用於檢驗在華山這種「藝術克難特區」或「克難藝術特區」出現的大小展覽。在此,人人「無米」許是事實,但誰能扮演「巧婦」卻是大家最期待的一個重點。兩三年來,能夠活用心思,讓作品在此空間中展現十足趣味並伸張其特殊才能的藝術家,已時有所見;能夠甩脫困境,將這個異質空間轉化成不尋常景觀,以突顯機靈創意的展覽策劃,也不乏實例。然而,華山雖被視為「另類空間」的龍頭老大,藝術家也興致高昂地輪番上陣去操槍演練和相互觀摩,但它卻遲遲未能發展成「另類藝術」的中心靶場或超級擂台。原因或在於,上山的好漢們多太過仰仗硬體本身的頹廢美感,太過陶醉於草莽中杯酒高歌的浪漫詩情,而忽略了從更超越的角度和積極的態度,去開發出美術館和畫廊做不來,唯獨在華山行得通的一種新展覽或另藝術。

最近在華山四連棟舉行的「一密聚:漫畫外的漫畫」展,多少也能印證這樣的看法。此展的主題構想和策劃方向饒富新意---它試圖在通俗的漫畫和藝壇新秀的另類型創作中建立一種關聯的論述,展覽集結呈現的是,與漫畫的語言思維或風格旨趣相關,但又明顯悖離漫畫之傳統定義及模樣的一種藝術創作。包括策展人在內,參展的有九位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可能都內含了或大或小、或顯或隱的「漫畫基因」,但是創作表現的媒材已伸展到一些不同的領域;其中,有透過電腦影像合成術,將美術史名作拿來遣興作樂和揶揄顛覆,以博君一笑的黑白動畫;有藝術家自編自導自演自拍的「阿甘正傳」式奇人搞笑片;有利用電腦繪圖及輸出,渲染了嬉皮感與玩世調,同時也夾雜著脂粉味的心靈禪畫;有利用發泡PU來製作簡樸隨性的造型,卻又刻意在上面塗抹艷彩珍珠漆的「浮雕式塗鴉」;也有假「放生」之名,實際是引誘不知情的烏龜粉墨登場,把活生物充當成藝術元素來戲耍和操弄的行動藝術;當然,一眼就看出傳統漫畫形影的作品也被羅列在內,但它似已變成一種註腳而不是主角了。

「漫畫是一種語言,一種符號式誇大的表現藝術,它實現了我們天賦的幽默、反叛、諷刺、想像與慾望」---這是展覽簡介上的一段重要文字,分明是策展論述的起點,但是並沒有續文出現。敢情,這個續文不是用文字,而是用漫畫化的寫真集來替代進行的---策展人以身試法,利用角色扮裝術編造了一部長篇型的自傳,拍下了一大堆裝腔作勢的個人寫真集,它們被裝置在展覽場中,除了喻諷自戀情結被極度商品化的社會現象之外,也為這段超迷你的概念性文字提出了最真實也最虛假的行動詮釋。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7月22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