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7月29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7-29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傅裕惠
這一轉,會不會更轉向「虛無」?

這一轉,會不會更轉向「虛無」?
評優劇場《金剛心》
傅裕惠(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委員、《表演藝術》雜誌企劃編輯)

演出名稱:《金剛心》
演出團體:優劇場
演出時間:民國91年7月26日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過了這一轉,木柵老泉山上的優人們,就要轉上「傳說中的香格里拉」--西藏岡底斯山。

優劇場在國家劇院呈現的所謂「年度大戲」《金剛心》,不僅展現了自《聽海之心》系列呈現中堅定的信仰,而從歌唱、擊樂、拳術、武術、肢體舞蹈與舞台燈光設計等表演藝術的結構整合看來,一方面突顯了創作者吸納藝術形式的謙卑,另一方面也看見優人求取「道與藝」企圖的日益強烈,還超越了地域的限制。這一切一切,據說都是為了對抗「虛空」--亦即自我--而來(見優劇場《金剛心》節目單作品概念)。

選擇西藏佛學的宗教典故與語言,作為故事呈現的主軸,又以優人擊鼓與印度神聖舞蹈作為作品的表達形式,豐富了《金剛心》在表演舞台上的戲劇性。例如第四場的〈撥草尋蛇〉,來自香港、原為前衛劇團成員的張藝生,與另一位優劇場的資深團員杜啟造,彼此以能量與角色之間的相對與拉鋸,鋪陳戲劇性的情節,即使是武術的形式,卻也成就了一場精彩的雙人舞;場尾主角黃志文加入這場自我衝突的對話,逐漸形成一化二為三的辯證形式,雖然沈默,但動作語言的演繹,倒也讓人看得津津有味。接著,擊鼓的節奏與聲音,承襲了這一場視覺上的戲劇張力,舞台上的能量,被聲音擴染至觀眾席裡,直至第五場的〈踞地獅子吼〉,觀眾才與《金剛心》故事中的勇士,藉著擊鼓的昂揚得以「撥開雲霧、窺見光明」。

赴美受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夫斯基影響而開始追求劇場本質的劉靜敏(優劇場創辦人),回國後即由民間祭儀、民俗技藝的學習,和至今訓練不輟的太極、武術、拳擊和擊鼓,甚至宗教等等,不斷轉換追求自我的跑道;原本只是身體訓練的印度「神聖舞蹈」,繼過去在老泉山劇場的演出《心戲之旅》之後,又再一次呈現於國家劇院舞台上的《金剛心》,作為全劇主旨概念--有如萬物合一般反璞歸真--的結論。若不以「身體觀」來看待《金剛心》,優人打拳擊鼓的能量,在戲劇情節之外,透過神聖舞蹈的排列與化持,增添了詩意的美,這是難得的收穫。

成功的形式挪移,讓過往優人擊鼓的情緒渲染,可被哲學性地解讀為優人與自我的對話。只不過,我們比較沒把握的是,從第一場優人帶著面具登場敘說故事的開始,以及男女歌唱隊的安排,結尾神聖舞蹈的呈現,再環顧整場舞台的構思與設計,似乎脫不了模擬西藏寺廟或印度傳統戲曲舞蹈的嫌疑;同時,深刻的宗教性主旨,幾乎是優劇場為觀眾呈現舞台表演的主體內涵,會不會多年以後,優人們會像葛氏反省出「見山又是山」的本質,讓觀眾買票進劇場看優人表演這件事,變得更為「虛空」?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7月29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優劇場《金剛心》
提供:優劇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