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1028
  • 刊登日期 2012-10-28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林亞婷
成熟的拼貼手法 讓表演者與多媒體相連結

     松山文創園區的多功能展演廳,位於二樓的長方形大空間。觀看下午場演出的觀眾,仍可從高聳屋頂的縫隙間,看見室外艷陽灑進的微光。

     舞台區由一片高起的木地板鋪蓋著。台上一排五片的白色木框繃紗屏幕,將深遠的後方舞台暫時遮蔽。黑暗中,表演者周書毅安靜地走上觀眾席中間走道,逐漸將手上的一盞燈,照向自己的另一手掌。此時,透過影子從屋頂到舞台的位移,帶領觀眾以視線瀏覽了這棟舊菸廠的歷史空間。隨著書毅踏上舞台,一道光將他的身影投在屏幕上,其中左邊第二片屏幕往後轉開約30度,彷彿一片門開啓,讓書毅帶領觀眾一同步入舞台後端──那漆黑神秘的空間與記憶。

     後投的光源,讓書毅在屏幕後舞動的身影,也被看見。以流暢詩意的肢體語彙,在舞台後方不斷移動,或以手臂帶動趨向一斜角,又或以腿的末梢將他改變方位,傳達出一種身體與內在意識的拔河與追尋。正當音樂的能量逐漸堆疊,燈暗,場景改為預先拍攝好的影片,穿著白西裝的書毅,在地下道行走。五片屏幕,共同連成環景影片的大螢幕。有趣的是,第四屏幕卻又以透明方式讓觀眾看見改穿灰色上衣的書毅,在與實體的木桌椅互動,包括:設法將頭塞進抽屜,或翻閱書本等畫面。片刻後,書毅又出現在亮起的第二屏幕後,場景改為臥房,有一張立著的床墊,書毅站在墊前,看似空拍窺視他躺在床上的畫面。當他後倒讓墊子鋪地那一刻,觀眾看到的,又從實際在舞臺上表演的他,切換到錄好的一段他躺在床上的寢室場景。如此,現場的書毅,屏幕上影子的書毅,與影片中的書毅,相互重疊與影射,產生多層次的實體與影像的對話。加上,裝在書毅身上的小型「ladybug」攝影機,即時投出的畫面,再經過現場剪輯與變化,使這場浩大舞台上的獨舞者,看起來,一點也不單薄乏味。

     導演兼概念發想者周東彥的戲劇與影相背景,使拍攝的場景豐富多元;從台北到宜蘭的火車旅程,台北日夜的街景,到空曠未裝水前的游泳池,確實捕捉了許多現代台北年輕人的共同記憶。但值得讚揚的,是這些科技的使用不會干擾到這場細膩的夢境般演出,而是將書毅原本就擅長的自在舞動的氛圍豐富化,呈現出他和這些透過技術人員無線遙控的屏幕,在台上共舞。有時,屏幕圍成小四方型,像書毅臥房的四面牆; 後半段,場景又轉換,屏幕排成U字型,在三拍華爾滋舞曲聲中,將空間開放給書毅輕盈地舞蹈著。結尾處,一道後斜方投出的立體光牆,加上烟的效果,使書毅在游走於兩邊時,有如穿越時空,肢體被切割的錯覺,深邃神秘,令人驚奇。

     筆者觀看過不少國內外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的作品,兩者經常無法達到平衡與和諧共處的模式。新版《空的記憶》,相較於去年十月在北藝大的階段性呈現:在技術上,屏幕的掌控更安靜順暢,變化合宜;整體敘述脈絡,也在實虛間穿插,更成熟使用拼貼的手法,讓表演者與多媒體相連結。其中書毅在台上的身影,鑲入影片中火車車窗的邊緣,令人印象深刻。看得出創作團隊投入近三年的共同努力而完成的這首舞台「 詩」,在觀眾的腦海裡,應不僅是一場空的回憶。

作品: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空的記憶》──周東彥與周書毅三年的共同回憶
時間:2012/10/14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