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8月5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8-05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盧健英
登「山」的挑戰

登「山」的挑戰
評匯川創作群《沉默三部曲》
盧健英(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觀察委員,台北市文化局研發室研究師)

演出名稱:《沉默三部曲》
演出團體:匯川創作群
演出時間:91年7月19日   
演出地點:華山藝文空間


華山藝術特區是台北藝術家挖到的一塊寶,如同喜馬拉雅對登山者的挑戰,華山空間本身所潛藏的能量,對藝術家與觀眾而言,亦充滿了同樣無窮的魅惑,如何使用這個空間常常是令藝術家鬥志昂然的挑戰。在這種情形下,創作本身與空間的拉鋸/融合便十分有趣,藝術家是空間的駕馭者?還是只是舟上之客,隨興所至,隨波而行罷了?

匯川長年以來選擇在另類空間裡演出,試圖凸顯人與各種環境之間的衝突或對話,並強調跨領域的合作。《沈默三部曲》亦是一次跨領域的組合(舞蹈的李為仁、視覺領域的黃海鳴、裝置藝術的張忘與音樂的李奕青),對觀眾而言,跨不跨界其實不重要,而是跨界的幾個元素是否構成了作品的點線面,並與空間相得益彰。

以此檢視「沈默三部曲」,三部曲裡七個小段,比較像是三個人在華山「戲塔」的三支獨立創作,「沈沒」、「城沫」及「塵墨」三部各自表述,分別使用的是各自擅長的界面(裝置之於張忘),或最不擅長的界面(如黃海鳴之於肢體),只是偏又牽強地穿插串連。觀眾游移在「戲塔」內外兩個空間裡,只覺得整個演出懸疑有餘,界面多元,但概念卻失之模糊─是各自「沈默」的理由與方式?還是強烈如黃海鳴直接以語言及影像,表達對西方文明霸道的文化解釋權發出不耐與不平之鳴?

「戲塔」的演出現場裡,盤根糾結、氣鬚蔓生的老樹被搬進屋裡,成為最顯眼的舞台裝置,加上頹廢的巴洛克建築立柱壁畫,角落一台老舊電視機,彷彿是文明與科技的倒退,觀眾進入原始的、神秘的、燠熱的原初之境,經過多年太極導引訓練的張忘顯然有備而來,「落月」、「枯影」、「醉松」三段禪意十足,在天花板上的盤坐如僧,忽又輕鬆騰躍於枝節間,身體的沈穩度可圈可點。加上李奕青高亢狂野的聲音,把整晚的演出帶入了高潮。

華山的好,就是空間本身即會散發不同的意義與光采,昏魅的燈光裡,位於都會心臟地帶的建築,本身即洄漾著奇異的色彩,窗欞外都會的辦公大樓及閃爍霓虹,形成劇場多幻的背景,間或警笛的呼嘯而過,都會的真實與劇場的虛幻,文明與剝卸文明的灰色地帶,並陳在視覺景觀裡。

也因此,如果表演者的強度不夠,他其實在空間裡也佔點兒「便宜」,把表演當成是被空間駕馭的道具,是筆者油然而生的另一種欣賞方法。以致於到最後嘉年華式的擊鼓上場,緩緩將觀眾引至二樓,也不過是從另一個視角去認識這個多層次的百變空間,而所謂的「三部曲」老早在拋在遠方,不復咀嚼了。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8月5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匯川創作群《沉默三部曲》
提供:匯川創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