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8月12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8-12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王友輝
蛙戲南方開唱

蛙戲南方開唱
評台南人劇團之青年劇團《蛙戲》
王友輝(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觀察委員,政戰學校藝術系影劇組副教授)

演出名稱:《蛙戲》
演出團體:台南人劇團之青年劇團
演出時間:91年7月27日
演出地點:臺南縣歸仁南區綜合活動中心


《蛙戲》是馬森早年獨幕短劇作品,全劇以蛙寓人,透過悲觀、貪財、忌妒、玩世、天才等等意念化角色,藉由先知般的天才蛙,鼓動渾渾噩噩蛙群們以赴死作為尋找生活意義的簡單情節,企圖傳達「生命荒謬」的旨趣。

台南人青年劇團演出的音樂劇《蛙戲》,是由作者將原劇改寫,增加部分情節,重寫或將獨白改為歌詞,並添加群體歌舞場面,企圖在簡單淺顯的音樂歌舞劇傳統中帶來意蘊上的深度。導演處理個別戲段時中規中矩,場面調度尚稱嫻熟,但許多群眾場面並未製造出應有的景深與張力,畫面變化也稍嫌零亂,劇終對天才蛙的詮釋觀點在搖擺中失去焦點,殊為可惜。

音樂歌舞劇情節與意念的簡單化並非沒有道理,或敘事或抒情的淺白歌詞在優美動人的旋律中,才能被觀眾聽懂;藉由音樂的感染,建立劇場直接而立即的感動也才有可能。以此而言,由於演員演唱能力尚在摸索中,詞曲表達並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許多關鍵性唱詞,在語言與歌唱技巧表達能力較弱的情況下,觀眾單憑聽覺難以理解唱詞真正的涵義,對於劇作所欲傳達的哲理,自然也打了折扣。

音樂創作上,有兩、三首歌曲旋律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樂音與歌詞的配合,以及大部分歌曲及轉場音樂的戲劇性均顯不足;配器方面由於經費有限,以預錄的電子合成器處理伴奏,加上演員演唱能力談不上歌曲的表演詮釋,雖然部分合唱確有氣勢,但整體而言仍有進步的空間。

舞台景觀和燈光表現上,設計者運用巧思,運用荷葉形基本平臺創造出池塘意象,輔以錯落有致的竹竿勾勒出簡單的枯枝線條,配合燈光處理,啟幕時營造出波光璘璘的午后水鄉情境,的確令人驚艷。可惜的是,劇場硬體一旦缺乏懸吊系統,後段場景轉換的流暢度便受到限制,視覺的美感與創意也僅止於第一印象,無法配合情節發展做進一步的發揮。

台南人劇團近年來表現突出,以台語為演出語言,跨文化搬演名著所累積的文化資產亦頗為可觀,另一個發展重點則是「教習劇場」的推廣,其純熟度與議題掌握上也不斷精進,至於青年劇團主要以專職資深團員擔任編導及設計工作,年輕演員則為主要表演者,兩年來均以音樂劇作為呈現形式。然而,音樂劇對整體劇場工業高度專業與行銷基礎的依賴甚深,人才培育機制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音樂劇的製作相當程度會吸引觀眾的注目,也能為劇團傳承及人才培養帶來契機,但是,其製作成本耗資龐大,人力投注也相當可觀,對劇團原有資源恐有侵蝕的疑慮,從長遠角度來看未必是一件好事,值得主事者慎思。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8月12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台南人劇團《蛙戲》
提供:台南人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