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8月27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8-27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陳漢金
音樂劇,劇與音樂

音樂劇,劇與音樂
評大風音樂劇場《威尼斯商人》
陳漢金(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員,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演出名稱:《威尼斯商人》
演出團體:大風音樂劇場
演出時間:民國91年8月23日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大風音樂劇場將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加以改編,推出一部「家長、孩子,3-99歲都能欣賞的音樂劇」。這種「大小通吃」的宣傳,或許會令人產生譁眾取寵的聯想,然而此劇的演出,雖不能完全排除媚俗的傾向,卻也見得到該團認真嚴肅的一面- 嘗試為音樂劇中的劇與音樂,建立平衡的關係。國內音樂劇的創作、演出,經常由戲劇界人士主導,推出的作品,總是以戲為主,音樂與舞蹈未能扮演主要角色,只是點綴,雖美其名為音樂劇,劇中卻缺乏音樂性。   「大風」此次的製作,無疑想尋回音樂劇的音樂性。

張靖媛的劇本改編,去除了莎士比亞原劇中太文學性、太深奧的文詞表達,以及太繁蕪的細節,並突顯了放高利貸者洛夏克與其女潔西卡之間的親情,如此而創造了一個適如其份的通俗劇劇本- 單純、快節奏、天真的多愁善感;王柏森與楊忠衡為穿插於戲劇間的幾首獨唱、重唱、合唱所寫的曲詞,避開了咬文嚼字,強調字音的順暢與文詞的淺顯易懂;這些處理方式,都順從了音樂劇的本質。然而經過淺易化、天真化之後的莎翁原著,卻喪失了原先的豐富與深刻,留出了充裕的空間,讓舞蹈與音樂盡情發揮。改編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西城故事》,正是採取這種處理方式,而為經典名著改寫成音樂劇,樹立了完美的典範。樂壇新人冉天豪在為《威尼斯商人》譜曲時,承擔了重建音樂權威的重任;大抵而言,他的嘗試還算令人滿意。

冉天豪應用一個十餘人的小型樂團,以相當「敘述性」(narrative)的方式來銜接全劇的音樂,音樂隨著劇情的轉換而變化。可能由於個人風格尚未建立,他主要是以「風格模仿」(pastiche)的方式,創作各種富於變化的音樂,其中有十九世紀輕歌劇的舞曲、爵士樂、阿拉伯音樂、描繪緊張可怕場面的「變化音」效果 ----,其中一首「塔朗泰拉舞曲」尤其顯得生動。然而這些模仿並不賣弄,它們都是點到為止,彼此之間的銜接也還算順暢。可惜的是,劇本並未安排漸進的層次,讓音樂蘊蓄高潮;幾個群眾的場面(舞會、法庭訴訟的場面),音樂不僅不能在其間盡情揮灑,反而被過多的對白與插科打諢一再中止或切斷。小型樂團本來較傾向於室內樂的屬性,卻被當成大樂團處理,而顯得濃重、不明晰。劇中多首歌曲,具有時下英、美歌舞劇的格調,卻沒有一首能顯現出鮮明的個性,當然也未能令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威尼斯商人》雖是一齣暑假期間的兒童劇,它的製作群卻具有旺盛的企圖心,嘗試將它處理成一齣真正的音樂劇;這種積極性該有助於成立不久的「大風」,日後將國內音樂劇的發展,帶向更成熟的階段。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8月27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大風音樂劇場《威尼斯商人》
提供:大風音樂劇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