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9月9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9-09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陸蓉之
實驗藝術的樂土?抑是焦土?
實驗藝術的樂土?抑是焦土?
評駱麗珍個展《快樂地》
陸蓉之(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觀察委員,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副教授)
展覽名稱:駱麗珍個展《快樂地》
展覽時間:民國91年8月17~30日
展覽地點:華山藝文特區
原本在1980年代被高度期待發展台灣當代藝術的一片樂土,卻因為本土型經濟土石流的不時為患,再加上國際間的外在環境急速變遷,造成瀰漫性的氣候惡化,各種因素的相加,使得如今不分南北,到處都缺少適合文化產業落地生根的土壤。昔日蓬勃一時的商業畫廊萎縮到屈指可數的幾家尚勉能維持,僅作有限度的經營自己旗下的少數藝術家,鮮有餘力發掘新人。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要出頭,比起十多年前可謂是益發困難,而且幾乎找不到適當的展出場所。
這一、兩年來台灣各地的閒置空間,在政府的美意下紛紛改造成為各種型式藝術的替代空間,看來似乎為年輕藝術家增添了不少展演的新天地,卻甚少用心檢驗這些替代空間的實質功能和效益。這些問題的背後,顯然是替代空間的推動者仍然活在斗室裡出天才、閣樓裡藏作家的浪漫想像中,把一些高齡的舊建築硬生生塗脂抹粉,不問台灣究竟有多少體質健康的古蹟,也不問這些老建築有多少值得保留憑弔的姿色,便一一強迫它們去追求第二春。這種仿照歐美的改造模式,除了少數具備特殊條件的歷史性建築以外,其實多數的老屋新裝像是東施效顰。這些老化年邁的硬體,根本無法和日益科技導向的當代藝術接軌,簡陋的設備(通常無空調)只能適合實驗性的裝置作品展覽,場地不但無法依作品所需提供各種照明、恆溫、恆溼的環境,更不可能具備維護作品的保全設施與警衛人員。藝術家為了追求展出的品質,極可能花出更大的心力與更多的金錢用來改善硬體條件,展完之後,一切歸零,陳舊殘破的空間,又迎接下一位前仆後繼的「實驗」藝術家。駱麗真的《快樂地》在華山藝文特區的個展,又一次突顯出了台灣舊建築改造成替代空間的困境。
依照駱麗真的提示,特別選在入夜時分專程到華山藝文特區去看她的作品。鐵柵門後一片劃好車位的大型平面停車場,稀稀落落停了幾部車子。門衛像鐵將軍,沒有通行證者一概不得放行,央求他入內觀展後取得證紙在離開時補交,也鐵面無私絕不通融,因為是公賣局的公產。昔日被地方勢力霸占土地經營停車場生易時,還可以付費停車,如今被公家單位收回後,一派公事公辦,升斗小市民只能望著車位興嘆,連想付費停車也不得其門而入。華山藝文特區本來地處鬧區,應該藉地利優勢提供停車之便,使得一向乏人問津的實驗性展覽,對一般民眾也有足夠的誘因,吸引他們來到參觀及參與活動。結果呢?不公不私的替代空間,在經營方面的困境與盲點,從停車場就可見一般,又令人何可期待?
華山藝文特區在暗夜中顯得格外冷清,駱麗真的《快樂地》在烏梅酒廠裡,由UV燈照射出泛著螢光艷彩的線條從地面到空中,朦朧的視覺光影融合著幽幽的音效,增添不少鬼魅的氣氛。六座像大鳥籠一般的蛋型空間,舖置供人坐臥的舒適毛毯,一旦有人入內啟動了感應器,地毯下就會傳出悅耳的電子音樂。創作者原本想讓觀眾與作品互動出冥想靈修的狀態,然而白天積留下的悶樂空氣,混合著地面蒸發出的氣味,卻使人很難悠遊自在坐臥佇留在藝術家精心打造的環境中。筆者不禁要問,這類運用到電腦所操控的聲光場景,是不是更適合在空調、電力、網路設備齊全的新式建築中展出?為未來的藝術展演所需的硬體條件只會愈來愈複雜,以最克難節約方式改造的舊建築,那有可能是實驗藝術的樂土?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9月9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駱麗珍個展《快樂地》
提供:駱麗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