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9月16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9-16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黃海鳴
在樹梢雲端共眠、同夢

在樹梢雲端共眠、同夢
評王文志個展《藤雲駕屋》
黃海鳴(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觀察委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亦是與藝術教育系副教授)

展覽名稱:王文志個展《藤雲駕屋》
展覽時間:民國91年6月29日~9月5日
展覽地點:竹圍工作室


《藤雲駕屋》是由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王文志所創作的互動型裝置藝術作品,展出地點是位在淡水竹圍站後面由農舍、倉庫改裝的「竹圍工作室」,展覽早該結束,因太受歡迎而延長,還有機會帶著孩子實地參與一下。《藤雲駕屋》沒有聳動的議題,只靠它透過神話、透過喚醒了我們心中與環境及與周遭其他人的原始親密互動關係,而散發能量及吸引力。

《藤雲駕屋》玩弄一種多重諧音的遊戲:其諧音讓人馬上聯想《騰雲駕霧》,我們曾用它來形容孫悟空令人羨慕的飛天本事。在今天,透過一日千里的科技,各型飛機、飛行休閒運動、太空探險工具,使得《騰雲駕霧》變成容易達成的夢想。這件作品雖取《騰雲駕霧》的諧音,卻異於運用科技超越自然、宰制自然的強勢思考。另外,《藤雲駕屋》可以首先是《藤雲架屋》,小時住阿里山附近的藝術家,想像在原始森林大樹之間用藤條編織大網子,並蓋木屋,這馬上讓我們想到聽懂動物語言的泰山…。當標題引導一種“可以駕著它在森林中飛翔”的想像時,想到的不是飛機,而是阿拉伯神話中的魔毯…。如果不扯那麼遠,它像某些原住民族群的樹屋,或是以前台灣舊時代中嬰兒睡覺的網狀吊床,那是可以幸福地與親密的人一起安心睡眠、作夢的地方,也是許多疲憊、疏離的都市人夢想回歸的狀態,這裡當然保留了可進一步辯證的空間。

藝術家使用野藤,在倉庫中腰部,水平地編織一面像蜘蛛網的大網。另外又在上面用回收木料蓋了一間散發台灣紅檜香味、像大洗澡桶的小樹屋。網子大約一個大人高,可以在底下活動,從不同角度看及觸摸,也可以從扭曲的怪竹梯爬上。高度不大,藤網也編得密實堅固,雖然任何接觸及移動都引起敏感的晃動,非但不覺危險,反而給人一種奇怪的放鬆與溫暖,具有一種撫慰的作用,假如有一些緊張,它帶來的是一種美妙的興奮與刺激,我想這是隱藏在身體裡的古老神秘經驗在作祟,這些也說明了為何它受歡迎,以及成為輕鬆交流、互動場域的理由。

「竹圍工作室」是一間簡樸的倉庫型空間,本來用來養雞,身為藝術家也是藝術文化環境改造者的蕭麗虹,將其活化經營成為兼具國際交流及社區營造功能的藝術展演室、工作室,直接稱呼它「小型藝術村」更恰當。創作者王文志也一直期望以藝術介入社會,透過交流、互動來改變社會。沒有這層關係,這個藝術事件不會發生。在進一步,如果藝術家不能在這駐村幾個月,耗時以及需要和環境高度互動、對話的作品不可能醞釀出來。

這個展覽,告訴我們「作品」不光只是美的「物品」,它還要動員可能的元素來造就不同的生活條件,並且一直在進行中。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9月16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王文志《藤雲駕屋》
提供:王文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