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9月23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9-23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卓明
憂鬱的精品及聯想
憂鬱的精品及聯想
評表演工作坊《永遠的微笑》
卓明(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組觀察團委員,資深編導、戲劇治療工作者)
演出名稱:《永遠的微笑》
演出團體:表演工作坊
演出時間:民國91年9月8日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金士傑《永遠的微笑》,引發起個人多面向的感覺與思考。
首先是劇場有金寶真是好,他經營作品的態度,細膩精美、一絲不苟,在結構上繁密佈紮,對演員駕馭得體,對自己的靈思堅持娓娓的節奏釋出,在大家慌忙的把演出如塑膠用品的使用時,他仍然精雕細捏自己的青花瓷。
文本的主軸,其實僅是主角何來向他身邊的友人敘述,患有躁鬱症的母親,對他人格的影響。三個小時的演出中,輪流由三男三女的獨白,回溯及互動的關係,建構出一個前呼後應的天倫情感。最特別的是編導用不同的人,闡述出何來內心受苦、恐懼與自閉的世界,暗示人的接觸,只是片面而非完整。
何來與女性的關係,籠罩在母親特質裡,卻分散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巧思地運用三個女性的異質 - 不安、缺乏自信而甜美;自苦、受難而寂寞;好奇、任性而開朗 - 來完成母親的塑造。而且用三個女角輪流演出母親的不同時期。再附加上三個男性與這些女人的關係,延伸出性的吸引,源自於戀母的情結。金士傑不厭其詳地將潛意識的微點(MICRODOT)放大,是需要經過時間的自我探索而終於「出現了!」個體的意識實相。令我訝異的是與母親分化後的何來,是如此的失落哀沈,甚至聯結上季韋(曾江飾演)的死亡;沈重的悲劇意識找不到重生的力量,讓創作者耽溺在憂鬱的大海。
作為觀賞者回到自身後,覺得細嚼這段心理過程是難得的經驗,可是也在冗長的語言對白中,我失去了右腦的想像空間;雖然張弘毅的音樂有如大提琴般地作安魂的陪伴,王世信最後那景奇妙的湖海令人不捨;可是這段漫長的語言「聽旨」,卻令我身心疲累不已。因此,聯想到劇場語言的運用元素龐雜,創造一個刻場的觀常氛圍,是需要更多感官的設計。如果創作者堅持以語言的使用為主;也請在調性、音韻、諧趣、誇顯、駢偶等下些工夫。不能讓語言只是淪為情緒與情節的鋪陳工具。
第二個聯想是台灣是個充滿創造活力的島嶼,但不是個商業機制幅員夠大的領域;所以創作者可否不要在票房及人口的增加上過於著力。創作的空間,除了編導為主體外,演員的自發,觀眾實驗性的參與及自主空間,是否也可逐漸變成未來劇場的開發目標。否則我們倉惶的演出,也只是羨慕地追求「好萊塢」模式的侏儒族群而已。
聯想三:國家劇院的出資,讓我們有幸可以看到不為票房的創作《永遠的微笑》,也希望官方的眼光能放遠,同時讓有創造力的劇團及作品,能榮登上劇院的殿堂,對小劇場的實驗成熟期我們昂首期待。
聯想四:如果,如果解放的自由更多…..
如果劇場也可以有無政府狀態,表演者不需受編導的規範,而觀眾可以要求改變演出的型態,並且直接參與演出………..反正軟體上什麼都可以了,表演藝術也該跟得上,很多人並不想只是當懷舊古董。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9月23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表演工作坊《永遠的微笑》
提供:表演工作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