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9月30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09-30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陳瑞文
形象貧乏與拒絕虛幻
形象貧乏與拒絕虛幻
評方偉文個展《嗶》
陳瑞文(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觀察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展覽主題:方偉文個展-《嗶》
展覽時間:民國91年9月14日~10月6日
展覽地點:文賢油漆工程行-「小閣樓」
本來文賢油漆工程行作為藝術展場-大家稱之為「替代空間」,已經有夠古怪了,而這個位於二樓的小儲藏室,頂部傾斜,高度介於160到250公分,寬196公分,長280公分,總面積不到兩坪,連躺下都覺侷促,牆面斑駁,地面積著灰塵,卻給了一個典雅的名稱-「小閣樓」,竟然也成為展出作品的地方。確實是真的,小閣樓在方偉文這個展之前,莊普、潘大謙、梁任宏和游崴等都曾在此展過,算算也有十三個展覽的累積。這真是南台灣的傳奇,而方偉文這次個展的《嗶》作品,讓小閣樓這樣的展場更顯得特別。
其實,方偉文在這個只有一扇門,連走進去都有困難的空間裡,所放置的物件也不過是一張舊椅子、乾樹枝、石頭、鹽巴、黃色粉筆和八串極鮮艷的粉紅色線狀塑膠品等,以及牆面刮著隨性線條,整體樣貌實在極其平凡。狹小空間連觀看都顯得困難,又故佈疑陣擺置世俗物件,甚至連標題《嗶》與作品都很難聯想在一起。不過,《嗶》為「藝術作品」,視覺上雖鬆散和不起眼,也缺乏藝術應有的隱喻,可是,恰由於在這樣不合邏輯的展場,進行正常人眼中難以理解的「藝術」展示,《嗶》的貧乏形象有著不凡的意義。
意義一,貧乏的形象,出自藝術家不再固守主導性角色,為何藝術家讓隨性、偶然和不節制來取代支配和掌控呢?是不是放縱和隨性,雖以「去藝術」和個體「自我瓦解」做收場,但卻能鮮明突顯視覺美感之有機範疇的支配性和不可辯駁性,與個體的存在情境之間不可化解的矛盾?如果從這樣角度看,作品樣貌也許粗俗,卻是以自由為名的。
意義二,貧乏的形象,以「不說什麼」存在那兒,會擦亮我們的眼睛,撞擊我們腦中的文化歷史記憶,鼓勵我們擺脫既有的思想和感覺侷限。作為叛逆社會的功利價值系統,「貧乏形象」本身便是一種醒悟世界。
這麼極小和極怪的展覽,看的人不可能多,因為除了地點偏僻,作品本身也無尊貴、精緻、宏偉之處,更別提觀者進入展場的舒適感了。然就在台南市這麼一處不顯眼的小巷弄深處,舉行這麼一個小小且怪怪的展覽。一切是那麼不合常情,但那一顆憧憬藝術的熾熱之心卻令人感動,因為是它讓奇特場所和率性作品交互間煥發一股拒絕虛幻的魅力。
相對於北美館的洪東祿個展-「涅盤」所展示的隱喻、高超、精準和神奇,《嗶》的「不說什麼」和「解體」性格,可說是以解放的角度看待藝術的。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9月30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方偉文《嗶》
提供:方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