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10月15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10-15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楊忠衡
發現簡文彬不一樣的貝多芬
發現簡文彬不一樣的貝多芬
評國家交響樂團「2002發現貝多芬」
楊忠衡(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觀察委員,新原人雜誌總編輯)
演出名稱:「2002發現貝多芬」
演出團體:國家交響樂團
演出時間:民國91年9月13日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簡文彬在任期第二年開始發揮火力,節目規畫呈現和過往截然不同的企圖心。「2002發現貝多芬」便是一部超重量級音樂製作,三星期內演出貝多芬九首交響曲、五首鋼琴協奏曲,幾乎以一日一部作品的速度進行排練,對演出者是極嚴苛的考驗。
整體審視,最大成就當歸指揮簡文彬,因為他成功實現對這套作品的獨特完整概念,名符其實「重新發現貝多芬」。演奏這些經典曲目,首重確立詮釋主軸。簡文彬採取折衷之道,既有別於傳統注重外在表現的大樂團方式,也不附和考究時代細節的仿古方式。他選用便於經營樂曲細部紋理的中等編制,以傾向絕對音樂的觀點解析,壓抑過度對比和戲劇性,使樂曲結構更明晰和具有機能性,並一以貫之。
對音樂解讀不同,難免有反傳統之處。溫和的偶數二、四、八號交響曲明顯加分,以氣勢取勝的奇數三、五、七、九號則褒貶互見。二、四號交響曲速度偏快、結構清晰,樂曲一氣呵成。八號交響曲節奏俐落、發揮小巧之美;然而把這種小巧引進同場演出的三號《英雄》,則引起兩極反應。簡文彬不以「慢」來塑造凝重,而接近室內樂的清爽,送葬進行曲被演成抒情的悲歌,不復壯闊堂皇,倒顯得勻稱宜人。
同樣的,佈滿力度對比的五號《命運》、七號交響曲,被賦予輕的氣質,但由於基本功不足,顯得層次不夠分明,快的樂句有時含糊帶過,欠缺衝擊力。九號交響曲《合唱》優點是簡文彬善用速度與節奏,塑造靈活的動感,缺點還是欠缺「四海兄弟」的大度。四位獨唱者只有男中音白玉璽具有足夠舞台實力,其他三位則略顯業餘,無法撐起扣人心弦的張力。
五位鋼琴家表現良莠參差,未展現台灣的頂尖實力。葉綠娜的一號協奏曲中規中矩,尚屬稱職,如果音色多點變化會更好。細膩見長的仙杜拉,搭配最具古典風格的二號協奏曲。她的音色精雕細琢,認真處理每個樂句,整體氣氛掌控佳,唯偶見瑕疵。演奏第三號協奏曲的諸大明,過去有點過於弱勢,這次顯得能量十足,並強勢主導樂曲。可惜有點矯枉過正,失去細部音色美,且與簡文彬經營的精緻路線無法契合。劉孟捷的四號鋼琴協奏曲值得脫帽致敬,他的演奏堪稱一家之言、見地獨到。他以自信和深刻的情感經營樂句,不在表情誇張上著力,維持厚重的質地、高貴的音色,精神力貫注始終。王青雲的五號鋼琴協奏曲失誤過多,每況愈下,聽來像是走在腐朽的吊橋上,隨時有一腳踏空的驚險,真是廉頗老矣。
樂團方面,簡文彬說希望藉此磨練樂團的「基本功」,就風格(Style)來說,是達到一定成果。可惜速成的排練,也使這套演奏大骨架尚可,細部瑕疵太多,銅管表現令人失望,是不能不整頓的部份。總體而言,簡文彬這次「壯舉」,無法在實質演出成績上予以全面高度評價,但其在企畫、行銷、推廣、資源整合…各方面的用心,喚起社會前所未有的注意,影響廣大,這點則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10月15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國家交響樂團「2002發現貝多芬」
提供:國家交響樂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