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11月4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11-02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羅基敏
布魯克納將時間變短了

布魯克納將時間變短了
評艾科卡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羅基敏(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委員,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演出名稱:《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演出團體:艾科卡與NSO國家交響樂團
演出時間:民國91年10月25日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無論是出自作曲家本身的構想或是歌劇導演的詮釋理念,對於觀賞歌劇的愛樂者而言,一演兩小時不休息,可稱家常便飯。然而,一場音樂會只演出一首不含任何音樂以外指涉的交響曲,一奏九十分鐘,可不是常能有的經驗。無怪乎進場時,工作人員頻頻善意提醒,是否要先減輕一下身體負擔。

音樂廳內的氣氛有著少見的安靜,聽眾裡可見甚多白髮人,其中應有不少係因著艾科卡而來,應也是這一群愛樂老友給予了指揮出場時不尋常的久長掌聲。面對著這份無言的熱情,睽違台北十二年的首任NSO(那時還名為「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常任指揮艾科卡,明顯地難掩內心的激動,登上指揮台,以法文說了幾句感言,並請位團員中譯。之後,音樂會才正式開始。因之,音樂會也就不只九十分鐘了。

布魯克納的音樂經常反覆琢磨著一個動機或主題,看看究竟能變出多少花樣,是他的作品吸引人之處,卻也正是讓人敬而遠之之處,但視愛樂者本身音樂觀而定。第八交響曲用了三管編制,在配器上自有著更大的變化空間,為整曲令人著迷所在。在艾科卡的棒下,不同於一般對布魯克納音樂的虔誠肅穆刻板印象,這一首規模龐大的作品聽來竟相當浪漫:樂曲的和聲轉換、音色變化,甚至部份旋律走向,均不時流露出華格納的強大影響。在此,作曲家已將其終身偶像的音樂語言內化至自己的作品中,宗教信仰與音樂藝術理念毫無衝突,顯而易見。

相較於月前的貝多芬系列音樂會,面對這部長大的作品,NSO整體表現良好,樂音源源流瀉,九十分鐘倏忽而過,不覺時間之消逝。另一方面,在指揮與樂團攜手合作下,樂團細膩的一面得以展現。不僅如此,第二、三樂章裡,絃樂有時竟能拉出世界級樂團絃樂的音色,令人欣喜!木管聲部亦不遑多讓,而絃樂與木管合奏的段落則是整晚演出中最完美的部份。相形之下,銅管在位居主角時,不時有瑕庛,為美中不足之處。

是聽眾的水準齊一?是布魯克納第八結束地不落俗套?是艾科卡依舊懂得本地聽眾鼓掌不落人後的特質,待得最後一音迴響至音樂廳每一角落才放下雙手?這一場音樂會裡,雖然小部份聽眾的耳語依舊可聞,樂章間依舊有情不自禁的咳嗽聲,然而,不僅在樂章間無人鼓掌,聽眾們亦讓樂曲最後一個和絃從容呼吸後,再給予熱烈掌聲,是在國內難能得有的音樂會奢侈享受。

兩廳院邀請開團指揮在樂團十六歲生日當天演出,並同時參與兩廳院十五週年慶,展現了國人濃濃的人情味。艾科卡也沒讓聽眾和團員失望,讓十幾年前見證樂團一步步成長的老聽眾走出音樂廳時,於回味那段經常與樂團共度夜晚的時光之餘,更企盼樂團的持續成長。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11月4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艾科卡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提供: 國家交響樂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