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12月6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12-02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林志明
成為自身幻影的「幻影天堂」

成為自身幻影的「幻影天堂」
評「幻影天堂:台灣攝影新潮流」
林志明(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觀察委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遇藝術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展覽名稱:「幻影天堂:台灣攝影新潮流」
展覽時間:民國91年11月16日~12月14日
展覽地點:大趨勢藝術空間


由甫正開幕的2002年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本文寫作時正舉行開幕的「台灣辛美學」影像藝術展(觀想藝術),攝影影像在台灣當代藝術創作中的運用,儼然已有由理論前緣與前衛創作的結合,逐漸進入藝術體制甚至商業操作主流之趨勢。11月16日於台北「大趨勢藝術空間」開展的「幻影天堂:台灣攝影新潮流」,以其結合的十六位攝影影像創作者(含多位受國際矚目的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和其展現「台灣當代攝影獨特美學觀」的策劃意圖,則是此一趨勢一個質量皆佳的良好觀察對象。

自從法國思想大師巴特於1980年出版《明室:攝影扎記》開始,攝影影像便成為藝術理論發展的重要試金石。原來似乎是勉強俳佪於藝術世界門口的攝影影像,經過8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大量運用,舉凡「繪畫之死?」、「再現」、「身份議題」、「新科技影像」、「原創性質疑」及「由作品到文本」等藝術理論問題,都和攝影影像有所交會(cut across)。於是,今天只要舉辦任何一個以攝影影像為主的尚當代藝術展覽,必然和多重的理論問題相連結。攝影,或者更精確地說,攝影影像,不再是一個專門技術的問題,或甚至單純的審美對象,而是如克勞斯(Rosalind Krauss)所言,重要的「理論對象」。

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暗喻提問真實-虛擬議題的「幻影天堂」,其展覽企圖(展示或建構獨特的台灣當代攝影美學),雖然氣魄龐大、勇氣可佳,但由實現此企圖的基本配置來看,卻顯露出虛妄的性質,成為自身的幻影。近來數本有關台灣當代藝術著作中所出現分類手法的粗糙性質,再一度地在此一展覽中表露無遺。策劃「幻影天堂」的姚瑞中,雖然嘗試以四種被誇稱為「方法論」的創作手法(田野調查、數位虛擬、媒體挪用、自我裝扮)來作為線索,卻無法掩蓋其體系之缺乏嚴密和適切性質。不論是架構上的不協調(主題、技術、題材、步驟等範疇之混為一談),或是個別藝術家之類分有效性(許多參展者實可列入數個類別之中,而其所在分類又對他們或其作品瞭解能得到多少增益?),都顯露出思考的細緻性和深度上有所缺憾。而更大的問題是,以「攝影新潮流」這樣的「攝影展」概念來為以攝影影像為基礎的創作設定框架,是不是完全脫離了問題核心,甚至使得展覽空有「大趨勢」如此龐大完整的廠房改造空間,卻無從發揮其空間展現力量?

雖然有以上的缺憾,就展覽所展出的作品質地本身,「幻影天堂」仍然有許多可觀之處,更隱含著選擇創作者或作品時的一些潛在角度:除了顧世勇在參展者中因為孤立而顯得特殊的影像裝置之外,都是以「人-人體」為主要題材。這些因素,以及畫廊以限量版數的方式來進行商業經營的成敗與否,仍使得「幻影天堂」成為年底當代藝術繁茂景像中,一個十分值得觀察的對象。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12月6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幻影天堂:台灣攝影新潮流
提供:姚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