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原載於民國91年12月14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 刊登日期 2002-12-09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王嘉驥
台灣當代藝術展出的一次盛會

台灣當代藝術展出的一次盛會
評文化總會《CO2台灣前衛文件展》
王嘉驥(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觀察委員;藝評家;2002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展覽名稱:《CO2台灣前衛文件展》
展覽時間:民國91年11月23日~92年1月12日
展覽地點:文化總會、原美國文化中心、國北師藝文中心、華山藝文特區


代號CO2的《台灣前衛文件展》係由文化總會策劃,邀集知名學者、評論家與策展人並列擔任發起人,包括文化總會林曼麗副秘書長、石瑞仁、倪再沁、黃海鳴、陳瑞文、林志明諸位,鼓勵台灣藝壇創作者與替代空間申請展出。統計參展的藝術家、團體、替代空間,數量超過八十,實際展出的藝術家更在百人以上。這是近年來,台灣當代藝術展出的一次盛會,不僅值得鼓勵,更期許持之以恆,使成為台灣當代藝術展演的重要常態之一。

儘管《台灣前衛文件展》的理念與靈感來源,可能源自幾個重要的國際大展,包括德國文件大展(「藝術作為文件」之概念)、2002光州雙年展(以「替代空間」為參展單位之概念),但是,這並無礙於該展成為重要的台灣當代藝術展演體制。尤其值得讚賞的是,文化總會為成就此事,整合了文化總會部份空間、原美國文化中心、國北師藝文中心、華山藝文特區等原屬官方的空間,使其成為藝術發表的公共空間。

《台灣前衛文件展》不但立意與用心皆佳,更積極活絡傳播媒體,提高當代藝術在台灣文化的能見度,這對辛勤努力展覽的發起人、藝術家與贊助機構無疑是重要的回饋之一。在有限的經費資源下,《台灣前衛文件展》在短短幾個月當中,透過有效的宣傳佈局,打響了知名度與能見度,頗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台灣第一個重要的當代藝術文件大展,《台灣前衛文件展》仍有值得繼續努力之處。尤其是對於「文件」此一概念的演繹。同時,如何更進一步,以使如此重要的展覽理念,不致有落入廣義「藝術家博覽會」之虞,「發起人」這一制度如何更積極地與「策展」產生緊密關聯,使「文件」生發出具有前瞻與歷史意義,這似乎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同時,相信這也是參展藝術家期待於發起人暨策展機制的根本項目之一。畢竟,透過良好的策展機制,尤其是空間規劃,藝術家的作品將更有效地為觀眾所感知與看見。

值得討論的是,《台灣前衛文件展》此次運用了制式模組,亦即圓形的塑膠吊幕來劃分展場,尤其是華山四連棟的空間。同時,更在各處展演場所,一再重複此一圓形模組的造型符號。實際的現場可以看出,此一模組顯然無法支應實際展出的多樣,尤其是聲音、投射的影像與向地性強烈的立體裝置。再者,由於此一模組的性格過強,連帶也將展出藝術家模組化,甚至限制、壓抑了追求爭奇鬥妍的當代藝術,使其相互扞格、干擾與衝突。

另外一個遺憾是,許多較成熟的當代藝術家並未參與展出。《台灣前衛文件展》既以「文件展」自許,自然應該在下一屆謀求必要的「邀請」之道。萬事起頭難,《台灣前衛文件展》已經跨出第一屆,雖有缺點,卻是重要的第一步。因是之故,我們翹首以待未來。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12月14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圖說:文化總會《CO2台灣前衛文件展》
提供:文化總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