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130期
  • 刊登日期 2003-07-01
  • 類別 觀察論壇
  • 作者 李俊賢
綠色高高屏 文化向前走 21世紀高高屏藝術新生態

前言:高高屏藝術共榮圈

20世紀末,高高屏三縣市首次同時由民進黨執政,在政治上開始具備策略聯盟的條件,三縣市首長定期集會討論「高屏溪」、「藍色公路」等共同議題,高高屏三縣市的共同關係似乎正一步步向前邁進。

高高屏三縣市本來就存在共生共榮關係,自然的高屏溪,形塑了高高屏三縣市的主要地形地貌,近代以來,高屏溪淵遠流長的水源,是兩岸數百萬人民生活、生命所繫,以及無數工業生產、農產灌溉的根本基礎,流域廣闊的高屏溪,在自然上把高高屏三縣市連結在一起。三縣市中的現代城市──高雄市,具備現代城市的各種機能,和鄉村型態的高屏兩縣形成互補關係,三縣市互動頻繁、關係緊密,確實已形成共生共榮的完整生活圈。

高高屏本有的自然、人文共生結構,因為過去政治當權者分屬不同政黨,或是政策概念封閉,一直沒有被真正尊重,直到上個世紀末,三縣市同時綠色執政,才開始至少進入議題層面,有了形式上的開始。高高屏三縣市在自然人文上的共生關係,近年來亦逐漸反映在三縣市的藝術生態結構上,三地之間的藝術資源,藝術家交流頻繁,形成一個相當自足的共生結構,這個近年形成粗具雛形的高高屏藝術生態圈,是以下因素交互作用構成的。


民間力量全面退隱:

解嚴後大量釋放的台灣民間社會力,經過十餘年的盤整消磨,終於在新的世紀裡幾乎消磨殆盡。在藝術生態結構中,民間力量主要反映在──市場、媒體兩個面向。高高屏三縣市中的高雄市,再1990年代中期曾有十餘間畫廊、美術館的蓬勃期;也曾有2份專業藝術媒體[南方、山],2份在地報[民眾、台灣時報]對藝術議題全面關注的輝煌期。這些活力無比的民間力量,在新的世紀開始時,因為經濟因素,已幾乎消失無蹤。

原本對在地藝術議題全面關注的2大在地報,因為整體經濟低迷,報份大減、版面萎縮,對於自身基本的媒體功能已自顧不暇,與在地藝術的互動,只能有例行性的新聞報導,2份在地藝術專業媒體,也在1990年中相繼不支倒地。民間畫廊則因共生的建築業蕭條,至今只餘「名展」、以及藝術家自力救濟的「新濱碼頭」、「豆皮」等。

高雄市原本蓬勃的民間力量全面消褪,區域藝術中心的角色瓦解,各種藝術資源不再完全集中在高雄市,高高屏三縣市之間的文化藝術條件開始接近,促成各種藝術資源在三縣市之間的相互流動,原本在高雄活躍的藝術家,因為失去了民間舞台,得以行有餘力的開始到高屏2縣活動,原來單向的資源流動終於鬆動,高高屏三縣市在藝術上有了較良性結構,並且形成較良性的藝術生態圈。



公部門資源龐大且獨大:

高高屏三地綠色執政,民進黨政府對於文化的支持度增加,對藝術界釋出大量資源,而三地執政者做法各有不同。自謝長廷入主高雄市政之後,除了例行性的對於美術館等官方文化機制的支持,他開始實施公共藝術,使直轄市龐大的公共建設資源得以挹注於藝術建設。市府公共建設中,亦大量延聘地方藝術家參與規劃諮詢,如此大規模的藝術家參與市政,在台灣地方政治史上,確屬少見。而民進黨街頭群眾運動的傳統,使民進黨執政者樂於舉辦大型的藝術節活動,如號稱耗資上億的「燈會」、投資三千餘萬的「貨櫃藝術節」等,都開始於謝長廷任內。或如屏東縣長蘇貞昌,在主政後不久,即延聘音樂學者洪萬隆擔任文化局長,全力推動結合觀光產業目的的大型藝術節活動,其中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半島藝術季」、「墾丁風鈴季」等,都以建立相當口碑。這類大型藝術節活動,固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卻也確實提供了大量的藝術資源。

新時代公部門資源龐大,相對於民間的蕭條,使公部門資源更內涵獨大的性格,公部門資源獨大且龐大,以舉辦藝術節的方式釋出資源,其實相當程度的引導了藝術家創作的模式,例如以平面創作為專業的藝術家,在新時代藝術節潮流中,鮮有著墨的餘地,只好改畫「壁畫」,而快速成形的「裝置藝術」,則得以「快速」對應這個時代潮流。除了因為公部門藝術資源使用方式,多少引導了藝術家的創作模式外,因為資源來於集中於公部門,新生了介於官方公部門和藝術家之間的仲介媒合角色,在新時代高高屏藝術生態系中,這種媒合仲介角色是凸顯的。在公部門資源獨大的時代,這種媒合仲介角色無疑是區域藝術資源的重要分配者,因此,這種角色的性格和專業,對於區域藝術生態發展,往往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對於像高高屏這種藝術生態並非成熟多樣的區域,其影響更無比深遠。

新時代高高屏三地執政者,或大量投資藝術活動,或至少有心經營文化[高雄縣],確實有其美意和決心,龐大的官方藝術資源,在民間力量全面退隱的時代,帶動了地方藝術界的「活氣」,甚至是藝術界活動的最大支持力量。而公部門資源集中且金額很大,動輒百萬、甚至上千萬,對於一向分散來源,只接受「小額贊助」的高高屏藝術界,綠色執政確實帶來新的時代,也全面的翻轉了高高屏三地的藝術生態。

中央文化政策:

台灣號稱不再中央集權,中央政府的影響力仍然很大,尤其對於一些財政困難的地方,藝術活動更完全依賴中央投資,而中央一些重點文化政策,對台灣則有全面性的影響。

扁政府就任後,文建會全面推展「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對於高高屏三地藝術生態有重大影響。「閒置空間再利用」[含「鐵道藝術網絡」、「藝術村」等相關專案]是全國性政策,在南台灣激起非常熱烈的反應,南台灣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熱烈反應,可說是台灣文化藝術長期「南北失衡」所壓抑的能量一次爆發。在「媒體」、「市場」[廣義的市場]等面向上,深深感受「重北輕南」、「南不如北」情境的南台灣藝術界,終於可以在一致的中央政策基礎上一展所長,當然會熱烈回應。

在「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引導下,南台灣陸續推出了「彷寮」、「竹田米倉」、「駁2」、「橋仔頭糖廠」、「安平樹屋」、「總爺糖廠」、「嘉義鐵道倉庫」等對應方案,濁水溪以南6個縣市,對扁政府的文化政策全面配合[或銘感五內],其中沉寂已久的高高屏藝術界,也因為這個政策而勃動起來。「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下放大量中央資源[藝術界的標準],少則數百萬,多則上千萬[駁2],期待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力,活化於本「閒置」的空間,形成地方的藝術氛圍。大量的藝術資源,激起藝術界無比的想像力,大量藝術家投入「閒置空間再利用」,規劃、執行、展演、論述等,在民間力量全面退隱的時代,中央「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確實活化了高高屏藝術生態。經過幾年的盤整,原來在高高屏熱烈推出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個案,有些或許又回歸原本的「閒置」狀態,而運作正常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個案[如橋仔頭糖廠藝術村],在高高屏整體藝術生態上,確實仍扮演相當角色。

三線路上的高高屏藝術生態圈:

新世紀高高屏藝術生態系,是在民間力量全面退隱,公部們資源獨大,以及中央政策引導等三種因素交互影響下形成的,基於新的時代社會趨勢,新世代的執政者對於文化藝術確實有不同於前代的認知,而更樂於將資源投資於文化藝術,在民間力量全面退隱的時代,官方已全面主導了地方文化藝術的發展,官方藝術資源旁龐大,對藝術界絕對是正面的,而文化藝術的投資,理應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結果,對於此,高高屏藝術生態圈內的個體,或許仍需有必要的堅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