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典藏今藝術132期
  • 刊登日期 2003-09-01
  • 類別 觀察論壇
  • 作者 黃海鳴
節慶化之台灣當代藝術

台灣當代藝術確實有越來越節慶化的趨勢,這是無可諱言的事實。對於民眾,這恐怕是更吸引他們接觸藝術的媒介,也是他們所熟悉的元素。藝術圈對這種節慶化現象的現象,恐怕是負面多於正面。就南部與北部藝術圈來比較,北部藝術圈對這種「節慶化」負面的看法恐怕遠遠要強過南部。當然也有不少藝術家也從事這類的展覽,甚至把它當作一件神聖的工作。本文只是想對台灣節慶化的當代藝術的過度蓬勃的現象找到一些理由,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


關於節慶以及節慶的改變:

本土的民間宗教節慶:台灣早期大量無法抗拒的天然災害加上閩、粵先民渡海求生的強烈慾望,自然反射出執迷於各種宗教信仰,衍生出藉求神求鬼庇護的想法與作為。因而,台灣的每一個鄉村甚至每一個家庭,都顯露出祭神祠魂的宗教活動。台灣民間信仰很容易轉化為生活習俗,宗教觀念也很容易轉化為現實生活,這就是為甚麼強烈的宗教色彩,能夠如此深入而普遍於台灣每一個角落,甚至甚深入到當代藝術的內部的理由,當台灣國家、文化認同產生問題時,民間宗教的符號以及形式也很容易被當作一種依賴。

脫序的節慶─嘉年華:庶民,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可能是最有逃避社會教化衝動的一群,有些舞曲如「搖頭舞」、迪斯可舞廳的閃爍燈光、嗑藥。這一切都是一時因時制宜地創造肉體的、逃避的愉悅,同時也是對於社會教條,例如道德、法律、美學等等的強制力的攻擊。這類弱勢者脫序的徵兆常會嚇壞了把持秩序的力量。當庶民行為逾越了社會控制時,會對某些人造成恐慌。過度縱欲的世界以及對既存秩序的輕藐,迴響著中世紀嘉年華的音調,兩者皆是以身體的愉悅對抗道德紀律與社會控制。依據巴赫丁的說法:嘉年華的特徵是笑聲、縱欲過度、低級趣味及敗德、墮落。嘉年華的狂歡是兩種語言的衝突,一種是高尚的、正當的、隱藏在政治、宗教勢力下的古典訓練的語言,以及低級的、民俗的本土方言,是低級的勢力是否在文化中站有一席地位的試金石。嘉年華也遵守一些規則,但他倒轉了社會的規範,並創造一種顛倒的世界,是「對嘉年華之外的世界的惡意模仿」。

替代的商業節慶:逛街購物是當代都市人的重要享樂,似乎與宗教節慶毫無關係,但原先購物行為與神聖事物有一定關聯。以前,如果是大祭典,教堂周圍就匯聚及許多小販,因此就產生了定期的市集。奧林匹克時代,舉行競技時,會有一些雄辯家聚集,附帶也就產生臨時的市集。同樣的,教會舉行祭典時,也會定期匯集人潮,進行交易,這就是市集的起源,直到現在各種博覽會還稱為市集。當代,宗教儀式中神聖的部分減低了,但逛市集享樂的部分卻延續下來,並繼續強化,幾乎成為大眾的一種強制性道德。事實上現在的節慶幾乎就等於消費、渡假、短暫的狂歡及擺脫社會制約的混和物,這些大眾消費世界中是很容易結合在一起的,更是大眾最重要喜悅與滿足的來源。

生命共同體的節慶:國家各種紀念日、族群的各種紀念日、選舉活動也是凝聚生命共同體的節慶等等,以及以上的各類節慶都可以被巧妙地運用為凝聚生命共同體的節慶。

上面實際牽涉了四套的符碼,第一套與文化認同有關,第二套與反抗各類的威權的態度有關,第三套與擁抱大眾有關,第四套與國家、文化、族群、區域認同有關。這四套符碼,可以分開使用,也可以搭配地使用。這四種符碼的形成,可以來自群眾的自然心理反應、可以來自由藝術家的創作意志,可以來自政府的文化政策走向以及文化藝術經費的分配。

台灣當代藝術中的節慶化:

脫序型的藝術嘉年華:1994年9月吳中煒與另外一位搞噪音音樂的林奇蔚在台北市永福橋下舉辦「破爛藝術節」,集結大量邊緣次文化力量和國內、外地下噪音團體和前衛表演藝術者,以反布爾喬亞的游牧性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戰鬥。呈獻年輕人受壓抑後的反動。1995年9月吳中煒、林奇蔚等居然說服台北縣文化中心舉辦聳人聽聞的「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節」,在即將拆除的板橋酒場,集結邊緣次文化力量和國內外地下噪音團體及前衛表演藝術者,參加盛會表演形式包括:電子噪音、錄影裝置、偶發行動等,整個活動長達三天三夜,甚至有人向警察局告發。

民間宗教儀式化的展覽:2000年聖嚴法師帶領「法鼓山」與台中國立美術館合作的《感恩》藝術活動,美術館外面的空間變成了當代藝術展覽與華人宗教法會的混和物,可說是人山人海。2000年9月21日國立台灣美術館又在其戶外美術公園舉辦《集集方舟─裝置藝術展》,又是一次帶有祈福與嘉年華意味的大型戶外展演,同時也可以為周邊帶來一些商機。具有南加州大學建築學位的施工忠昊創立「易卯工室」,1996年第一次總統全民直選,施工忠昊創作「台灣福德寺大建醮」,創造了第一代門神,兩位被神格化的國父及蔣公,做為國家圖騰印在新台幣鈔票上,高高懸掛在展場。在2000年台灣的世紀大選時,他又在台北士林金雞廣場推出更為龐大的作品「第二代台灣福德寺」。他在現場構築了一座精心設計的「天地人和」現場總統票選及民意調查機器,如同一座巨大的賭博電玩,總統競選就像社會的大型嘉年華,選局舉就像全民的大賭博。這個展演活動季節和民間宗教儀式,也結合了「脫序的節慶 嘉年華」。

消費節慶化的藝術展覽:1998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首次國際性雙年展「欲望場域」,參展國家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的36位藝術家,策展人為日本的南條史生,其中不少作品揭露了亞洲的各種問題,非常特別的,策展人將各種作品放在虛擬的社會空間脈絡中,將城市、商業空間、街道等的空間特質帶進展場內部及外部的整體設計規劃,從裡面看像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商店,從外面就能察覺整個美術館變成一個綜合性的商區。2000年台北雙年展「無法無天」已經變成真正的國際雙年展,由法國傑宏‧尚斯(Jerome Sans)及台灣徐文瑞共同策展,31位藝術家來自亞、歐、非等19個國家的藝術家。這個展覽雖然不乏批判社會或暴政的作品,但是基本上將作品放在一種跨國或全球化的大賣場或遊樂場的脈絡中,它顛覆藝術與消費世界之間的嚴苛距離,更是為台灣當代藝術的消費節慶化揭開序幕。

2001年12月由文建會支援經費,高雄市政府舉辦,並由市立高雄美術館主辦的《二00一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來自十六國的二十位藝術家及台灣十六位藝術家提出三十六件作品。整個展場位置的選擇以及廣場的布置有效地創造了一種讓人動容的高雄國際港都城市意象,在這種歡欣鼓舞的氣氛中,觀眾還可以像逛露天攤販市集一般地觀賞貨櫃中的當代藝術,作品放在貨櫃中拉近了與市民的關係,雖然還是看不懂。其實這一個展覽更有展現理想行政區願景的效果。

理想社區營造與社區同樂:2002年10月《2002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在夜晚之時,讓十二位國內外鋼雕藝術家於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廣場公開創作,各種機械工具在切割、焊接時,迸出耀眼的火花,就像是煙火。這讓我們想到愛河邊規模超極大的歷屆元宵燈節,以及《城市光廊》《愛公園》等計畫,後面這兩種藝術計畫,都是將城市商業空間中的符號以及氣氛,直接地搬到戶外,或許有些部分根本就是把遊樂場中的元素直接搬到戶外空間,當然這也是被當作社會進步民主的一種表徵。2002年2月,和「華山藝文特區」較對等的「高雄駁二藝術特區」,開幕,兩千多坪的藝術特區結合港務局的水岸開發計畫、旗津的海產街、愛河整治,形成一道觀光遊憩系統。同年年底藝術特區的「駁二藝術節」似乎非常的南歐,除了駐站藝術家的聯展之外,在戶外表演的部分有芭蕾舞團、鋼琴演奏會、演唱會、佛朗明哥舞蹈加裝置藝術、愛樂銅管樂團、當然還有一些台灣的小劇場表演,以及藝術市集(跳蚤市場)。今年2003年5、6、7月高雄駁二碼頭藝術特區的露天表演區則有1.《嗨!來跳土風舞!》2.《方圓之間─室內樂團》、3.《拉丁及他演奏》、4.《駁二倉庫電影─愛情來了!》、5.《藝術市集─彈珠哪裡去?》邀請民眾一起來擺攤,藝術攤主就是你,還有6.《戀亂作伙─轟動南台灣打狗亂歌團》,強調生活底層的聲音、阿公阿嬤留下來熟悉的聲音、三更半夜PUB裡歌舞昇華的走唱生涯…練亂作伙的打狗亂歌是唱出來,而不是寫出來的…用認真的喉嚨傳遞出生活簡單最樸實的旋律。

在城市是一個樣子在鄉村又有另外一種的模式:高雄大樹鄉的《鳳荔觀光文化季》,其中結合地方的當代藝術部分由張蕙蘭策展,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以及大樹鄉地方的傳統陣頭表演。這個展覽具有活化大樹鄉未來的、由姑山倉庫轉型的農業生活館的功能,在藝術的創造中,保存、再生空間的記憶,並由藝術家的想像力,呈現大樹鄉多元、豐富的景觀與不同的鄉村魅力。很多作品就在鳳梨田中進行並與特殊的農業空間形成非常有趣的景觀與地景。在表演藝術部分有容顏劇團,以家庭最作為出發考量和青少年及兒童的參與。王廷榮默劇,以默劇方式演出關於水果的各種去世,俊西舞蹈團,表演各種舞蹈。

小 結:

這篇短文只是想借用幾種明顯的例子來掌握台灣越來越變成主流的一種節慶化現象,暫時還不到作深入評論的時候,雖然這樣的區分有一些牽強,但是對於整個架構的理解卻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