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C8藝術人文
  • 刊登日期 2004-01-12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陳瑞文
高雄貨櫃藝術的文化想像

展演名稱:票選2003年十大藝文事件

展演時間:2004.01


雖然「高雄貨櫃藝術節」在典藏雜誌和台新藝術基金會合辦的「票選2003年十大藝文事件」活動中,排名只與故宮博物院分院落腳嘉義縣太保市並列第七,和前三名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分館、台新藝術獎、CO2台灣前衛文件展票數差了許多,但就台灣都市和當代藝術發展而言,此展卻是深具意義的。主要是它除了涵納官方意圖-「市民參與」、「國際藝術交流」和「都市國際行銷」外,展出形態也相當程度流露著「CO2台灣前衛文件展」和「2002美術高雄-游牧˙流變˙擴張」的策展精神-試圖以新的角度詮釋當代藝術。

有別於上次,這屆貨櫃藝術節吸收了許多台灣大展的經驗,特別兼顧了高雄本地特質與國際化思潮,這尤其展現在策展人機制、外籍藝術家、本地藝術家和國內年輕藝術社群上。因此它不同於美術館隔離式的展出形態,也不同於純以產業和觀光為主的藝術節,而是肩負著都市國際行銷,突顯都會場域特色(例如貨櫃與港口)的小型國際雙年展雛型。

換言之,此展反映了台灣現階段都市自覺與追求定位的一個具體實例,尤其一個像高雄長久以來在經濟與文化藝術發展上失衡的大都市。對高雄市的文化官員而言,藝術在今日已經成為改變社會和營造都市形象的重要力量,更是都市國際行銷最有效的媒介;在策展人看來,則體認到當代藝術表現,諸如物件、觀念、影像和行為等,已不是展場容納作品,而是藝術展演融入城市空間,互動於場域的社會性、文化性和日常性。而從藝術創作層面看,各地藝術社群的集結與環境對話,藝術創作不再孤獨,也不再只是藝術世界的追求,而是緊密連結在異地想像、都會文化之召喚上。

所以此展的另一個特色,便是藝術社群和政治人物共同為都會的文化營造,彼此互相配合,共創雙贏的局面。與其說此屆「貨櫃藝術節」是一種政治諾言的實踐,不如說它承載著高雄人面對新世紀的一種集體文化期待,-體現了高雄人在城市改造、集體認同與國際行銷的強烈企圖心。

而策展人以「後文明」為本屆貨櫃藝術節的主標題,則是放眼於當代文化趨向的。正如黃海鳴的說法:「這不是一個大型的展覽場,而是一個大型的游牧藝術村」,那是藉由各地藝術游牧者所聚集而成的藝術平台-一種「當代文化的新交往場域」,讓各類藝術家、市民,能在此場域中,進行個體與個體、專業與專業之間觀點的對流、繁殖。從當代藝術與都會發展的連結行動中,我們看到此展開啟了高雄市與周邊世界進行互動的視窗,這是台灣都會發展中值得?注的一個新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