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C8藝術人文
- 刊登日期 2004-02-08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黃海鳴
閣樓中「非族非裔」的藝術生產
展演名稱:非族非裔
展演團體: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展演地點:南海藝廊
南海藝廊位在重慶南路二段19巷3號,19巷越過南海路與牯嶺街相通,原先是國北師閒置很久的校長宿舍。提供一個跨校際、垮領域的當代藝術展演,在二樓還有咖啡、音樂、閱覽及座談的服務,熟人戲稱它「小男孩閣樓」,閣樓含同音的girl的意含。南海藝廊邀請由台藝大學生為班底所組成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成員,除了因為他們對複雜空間的對話能力,還包括他們對區域文化的不同見解。
展覽標題「非族非裔」吐露了他們強烈反對以國族、族群等意識型態來限制台灣地域性藝術發展的企圖。這團體動作一向低調,對於國家、政治、社會議題不作直接的回應,對社會保持某種批判的距離。假如說他們對環境冷感,那就看走了眼,這裡必須描述一些作品細節以便較精準的掌握。
一位藝術家在類似別墅的藝廊廣場上排列小火車的腐朽枕木,在草地上也先以大紅布襯底排列陳舊的各種工、農具,這些物件喚醒了生疏又熟悉的複雜感情。另一位在草地上用腳走出對角線,一條犯規的走道,連結到具服務功能的後院。一組藝術家將類似櫥窗的展場變得更像櫥窗,裡面的電視螢幕中出現的是幾個怪人以機械動作和裡面商品物件跳舞的狀況。主展場被隔成內外的兩圈,在裡面陰冷的空間中由兩部投影機放映兩個人一來一往地對打網球的模糊雙拼影像。在外面,另一位將展場佈置溫暖的居家環境,卻將一些動物,包括恐龍等的小模型藏在桌子下、不起眼的投射燈架上,好像空蕩蕩的房間中另有屬於不同世界的奇怪的事情正在發生。牆上掛著的另一些詭異的畫中,提供了一些令人可疑的線索,好像在現實空間的細縫或壁畫中藏有另外的一個超現實的世界。
另一位將一些裝了水的鋁製洗澡盆放在房間各角落,並沿樓梯爬到二樓。洗澡盆以真實水管相貫穿,也不時由其它物件所替代,例如阿媽時代的花布棉被、舊麵粉袋,它曾經被來做年糕時濾米漿的濾網,也可以用來作衣服、當抹布或塞漏水的材料。洗澡盆也被幾件精心製作的物件替代,例如水泥糊成的封閉小屋、放小孩相片的大水袋,以及一間半透明、裱了網子、放著老照片的房子,這些述事的元素以水管傳連、不斷地循環,牽扯出很多的記憶與故事。
另外三位走唱藝術家,使用印度鼓、口風琴以及吉他,在不同的空間中,包括廁所,互為主體地作曲,還不時的把環境的元素,以及可能的聯想待進創作。台語、國語、音樂、笑聲、各種聲音,包括記錄者的聲音交織於其中。
他們正在努力但也輕鬆地實驗、實踐另一種的區域性的藝術。值得親自去看,週三至週日每日14:00-21:30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