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中國時報C8藝術人文
- 刊登日期 2004-02-21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李俊賢
野生水墨 回歸土地 回返社會─高美館「心墨無法」觀察
展演名稱:美術高雄2003-心墨無法
展演時間:2003.11.7
展演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一向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精神核心,以「用筆用墨」為技巧根源的中國傳統水墨,在西洋文化衝擊下,和所有傳統一樣,都經歷了激烈的盤整篩檢,在西化過程中,有些傳統趨於消亡,有些浴火重生,趨於消亡或浴火重生,關鍵應在於傳統是否「回歸人性」與「回應時代」。
中國傳統水墨是農業時代封建社會的產物,其核心精神在「用筆用墨」的發揮下,曾有極輝煌豐富的面貌,而傳統水墨所塑造的風格品味,無疑是「帝王」或「仕紳」的,帝王、仕紳品味,貫穿中國水墨傳統,是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的核心中的核心。
以農業時代封建社會為根源的傳統水墨,隨國民政府渡海來台後,在「法統」正當性的操作下,更被上綱為「國畫」,原有農業封建精神被進一步強化,成為現代社會中獨樹一格的封閉系統,既無法表現普遍人性,也無法反映現代社會。解嚴之後,傳統水墨在台灣社會的政治正當性被消解,因為政治因素形成的市場獨占性宣告終止,「水墨」藝術開始全面走入社會,在文化市場機制中和各種藝術形式公平競爭。
2004年高美館「心墨無法」當代水墨展,可說反映了水墨藝術在當代台灣社會的處境。「心墨無法」的眾多作品,基本上堅守了傳統水墨材料上的「墨色」,個別作品中至少都用了一些「墨色」(或黑色),而風格形式、技法甚至創作概念,則大都和傳統水墨相去甚遠,許多西洋現代藝術創作手法,都被披上墨色加以引用,若非展覽標題──「墨」的提示,許多作品從西洋當代藝術的角度切入解讀,反而更容易進入作者的意向題旨。
「心墨無法」儘管呈現多元面貌,而最根本基底的「墨色」,仍是連貫所有作品的線索,也是所有藝術家的最大課題。在西洋文化衝擊下,「墨色」是最明確簡便、可以作為水墨藝術家自我認同的標示符號,而傳統水墨經營數百年的「墨色」語言系統,在新的時代裡如何更新而反應新的「時代色彩」,是水墨藝術家最需要解決的根本課題。在「心墨無法」中,除了少數以單色創作、或色彩單純做為背景者,大部分藝術家確實正面迎向這個課題,表現了建構新時代「墨色」語言的企圖。這些新時代「墨色」語言所呈現出來的風格品味,距離成熟完美或許仍有距離,卻明確展現了不同於傳統的「帝王」、「仕紳」墨色品味。
「心墨無法」以在高雄地區活動的藝術家為主要參展者,在高雄歷史發展中,水墨藝術一直都不是主流,高雄的水墨藝術家多半自生自滅自找生路,沒有主流依附的環境,使高雄的水墨藝術家自然的「在地化」、「當代化」,表現了不同於傳統水墨的草莽、濃濁品味。
對照同時在高美館展出的「故宮」水墨作品,「心墨無法」或許沒有典範式的藝術品,不過「心墨無法」確實是「即時」、「即地」而且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