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05-19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正熙
歷史傳奇 多了辯證趣味
展演名稱:李世民與魏徵
展演團體:國立國光劇團
展演時間:2004.5.14
展演地點:國家劇院
以個人的歷史閱讀經驗,「人」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單以朝代興衰更替而論,君王的聖明昏庸,臣子的賢能腐敗,往往就是論斷是非功過的關鍵。吊詭的是,我們在正史論述中所讀到的人,卻又往往只是意識型態的載體,或某種政治論述的符號而非真血肉情改構成的性動主體。
從這個角度看,劇作家陳亞先的《李世民與魏徵》確實有超越一般正史論述之處,至少,在這個劇本中,魏徵不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面鏡子(與正衣冠的銅鏡相類比),而是一個自有貪癲喜怒,可以自己的意志對抗君主權勢的主體,李世民也不僅是能夠廣納雅言,而會有自己的情緒與慾念。
因此,陳亞先充分運用了他作為一個劇作者想像的特權,以兩個相互愛慕、因為身份落差而糾葛不清的生動角色,取代了正史中雖有言語機鋒抗衡,卻仍謹守在上下關係框架中的一對君臣。中國政治歷史上的一則「傳奇」(佳話),也就多了可被辯證的趣味:情慾的,權力操作的,知識份子對自我的認知與期待。
顛覆正史的論述,當然不是劇作家本來的意圖,從政治運作的機制中,找到可以窺探人性的縫隙,才是真意。但如果「以史為鑑」,劇作者的洗向,還是可以做為我們從現代的觀點思考過去的重要參考,作為觀眾的我們,自然還是期待能夠從戲文當中,省思這些歷史人物對我們的意義。換言之,我們可以如何看待陳亞先筆下的這兩個人物,李世民與魏徵作為理解君臣上下關係與政治運作的一種典範,是否有被重新檢視的可能。
陳亞先以非常精簡的情節,巧妙構築的衝突與和解過程,寫出李世民對自己仁德之名的顧惜,魏徵對個人際遇的關切不捨,讓兩個人的慾念,在同樣一個「治國治民」的大目標下,消弭了可能會有的矛盾達到「君臣 相知,如魚得水」的喜劇結局,其間曲折種種最巧妙圓滿,確實精彩;只是,在劇終軍民百姓稱頌吾皇萬歲,齊唱「千秋史冊堪為鑑、鐵板銅琵唱貞觀」的激越高亢中,我們卻也不免要問:劇作者對於李魏君臣的封建架構與意識?在這樣的思維下,角色內在的慾望轉折,能否真正讓我們對歷史論述中的「人」,有更啟發性的理解?或者只是「寫出個萬民稱頌」?
此外,劇作者從男女情愛的觀點鋪陳李魏兩人愛怨交雜的情緒,再加上長孫皇后與裴氏兩位女性角色的中界推波也在君臣關係中的表演成分上加以著墨,讓兩人共同搬演一齣哭祭的戲碼,成就了君臣相和,也完成了情節結構中的喜劇收場,但女性書寫的觀點,是否真能播弄操縱兩個男人的情誼,對政治與表演相關議題的輕輕點到,是否真能刺激看者重新思考君臣的「共謀」關係,都有再作斟酌的空間。
就演出本身而論,幾位主要演員的表演,自有更為專精的評者檢視,筆者不敢隨片評斷,對於導演部分,倒是有一些看法提供參考。
導演在劇終有幾個段落處理得相當細膩精彩:李魏兩人隔著花牆,在長孫皇后左右調解之間,扭捏作態、欲去還回的尷尬彆扭;魏徵在朝廷上,為了龐相壽之事與聖上大動肝火,一怒摜下烏紗帽棄官而去;李魏兩人終於在月夜再會,互道思念與憐惜的場景與手法的運用,有不同的看法:李世民決定重用魏徵時的歌舞慶賀場面,似無必要,對君臣二人抒情的描述,有時候拖累了整體的節奏至於每一場景開場時的空景畫面,因為與之後的情節敘述沒有太清楚的關聯,就流為形式上幫助不大的小技。
整體來看,《李世民與魏徵》是一個非常有水準的演出,只是以筆者這一的外行人來看,似乎還是有一些難以突破的框架,尤其是在面對歷史傳統素材的觀點》李世民與魏徵的事蹟,在歷史真實性的層面上,或許已經無從辯駁,但要如何以這個時代的眼光去加以評價,或許還是會有一些空間。
這是之所以我對劇終萬民稱頌聖君賢臣的場面,一直揣揣不安。